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化教育、文藝創作、現代化人力資源、基層治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馮德軍:數字化支撐教育現代化】
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黑龍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馮德軍認為,數字化技術發展迅猛,加速催生并引領教育變革與創新,不斷開辟數字化新賽道,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將為我國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先進數字信息技術手段,瞄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對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深入改革和創新,以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數字化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地域限制,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在線課程、虛擬課堂、移動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讓學習更加靈活高效。通過數字化技術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為教育者提供更全面的學生畫像,有助于實現個性化精準教學,為每一個學生量身定做學習方案,實現知識精準滴灌。融入數字化技術升級實訓基地,通過智能技術培訓、實踐等方式,如開發虛擬仿真教學資源,探索虛擬現實教學、在線實驗、游戲化學習等,開展核心技能訓練“做中學”,提高師生的數字化素養和能力,強化學習能力和效率。以數字化創新實踐促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建立數字化教育管理平臺,助力提高教育數字化服務與治理效能,對教育數據開展共享和分析,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教育資源的集中管理和優化配置。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曉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楊曉陽認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要牢記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深入人民群眾,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了解人民群眾的勞動艱辛、關心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捕捉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多彩生活中汲取營養,文藝創作才能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要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自覺把思想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創作出能夠經受住人民群眾檢驗、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培養人民藝術家。要在黨的領導下培養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根據形勢變化進行學科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培養復合型藝術人才,拓展藝術教育課堂,推動人才參與廣闊社會實踐。關心愛護藝術家和藝術組織,鼓勵支持藝術創新創造,讓優秀人才在時代的豐厚土壤中脫穎而出、茁壯成長。
摘編自《人民日報》
【錢誠:現代化人力資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錢誠認為,以創新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關鍵作用,加快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人口是人力資源的基礎,也是我國人力資源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的重要表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要在優化人口發展戰略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更好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關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基礎和持久動力。現代化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各種人力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實現人崗匹配、人事相宜和人盡其才。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可以進一步激發廣大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干事創業活力,讓人才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要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穩定勞動參與率,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以此為抓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在一些科技前沿領域國際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這要求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塑造“人才紅利”,實現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摘編自《經濟日報》
【徐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徐林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為基層治理者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抓手。文化資源是社區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顯著地影響著社區的內部治理。以風俗習慣、生活愛好等多種形式表現的文化認同能夠促使居民自發組成從事文娛活動的“自組織”。盡管在社會自發中形成的居民組織輻射范圍有限,具有“非正式組織”特征,但卻為善治營造奠定了社會網絡基礎。社區治理者應當充分尊重文娛自組織的訴求,在向其提供服務的同時,轉變文娛活動的價值取向,實現居民廣泛參與的“寓教于樂”。基層治理者為居民開展文娛活動提供文化場所,并通過設計文化場所內部的建筑語言、宣傳符號以及服務供給,為文娛自組織建立新的文化共識,參與到居民自組織的文娛活動、文化產品生產中,有目的地施加影響,使得居民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的內容符合社會治理需要。通過有意識地培育文娛自組織,社區可以將更多居民納入文娛自組織中,擴大社會網絡的覆蓋面。在社區服務生產中,以文娛自組織為核心的社會網絡能夠向社區提供包括文化教育、興趣培養、社會福利與物質補貼在內的公共物品。在社會事務治理方面,圍繞文娛活動的社會網絡能夠發揮促進居民交互、實現社區和諧、管理業主分歧、制造社區同意等作用。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