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式現代化、數字經濟、數據資源、生態文明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黃泰巖:把握工作重點,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黃泰巖表示,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一是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我們必須堅持黨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二是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順應人民對文明進步的渴望,努力實現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態宜人,解決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業、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托幼、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三是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必須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春超:數字經濟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春超指出,數字經濟有利于推動優質資源共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尋求效率與公平之間的最佳動態均衡點。加速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做大“蛋糕”;通過全面深化數字化賦能、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強數字治理,不斷縮小區域、城鄉、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既保障分配的機會公平,又關注分配的結果正義。另一方面,以全面數字化賦能做大“蛋糕”。以數字技術賦能做大“蛋糕”,以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的健康持續發展來促進市場效率的不斷增進,運用數字技術不斷提升要素的配置效率;以數字人才培育做大“蛋糕”,應通過高校與企業、政府的緊密對接,加大數字人才深度融合培養,將人才培育供給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同時,以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助力分好“蛋糕”。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推動資源共享與完善公共服務,有助于促進生產生活資源的共享,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彌合數字鴻溝,促進區域、城鄉在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平衡發展;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有助于通過數字治理推動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有助于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據互聯共享、數智監管。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卿:推進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和安全治理,促進數字經濟持續健康安全發展】
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教授張卿表示,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統籌推進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和安全治理,不斷完善數據安全治理制度,促進數字經濟持續健康安全發展。第一,促進數據開放和安全有序流動。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進一步明確各類平臺和企業等經營主體在數據安全治理方面的責任;推動數據處理者依法依規對原始數據進行開發利用,支持數據處理者依法依規行使數據應用相關權利,促進數據使用價值復用與充分利用。第二,建立健全數據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建立國家數據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加強數據安全風險信息的獲取、分析、研判、預警工作;加強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建設,常態化開展數據安全風險評估和檢查,健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第三,適時采取必要的風險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風險評估、檢測認證等機制,構建貫穿基礎網絡、數據中心、云平臺、數據、應用等一體協同安全保障體系;完善關鍵數據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體系,及時發現并快速處置存在的安全風險和管理漏洞。第四,落實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要統籌考慮開發和利用數據帶來的各種社會收益和安全風險成本,針對具體情形采取不同的數據安全風險管理措施;推進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根據不同特性進行區別化的精準管理,保護數據要素市場各參與方的合法權益,構建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制度規則。
摘編自《經濟日報》
【盧春天:多點發力構建生態文明的綠色社會基礎】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盧春天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因此,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行動主體,需要從多方面構建起生態文明的綠色社會基礎。在增強公眾環境意識與行為層面,踐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環境保護行動,但從意識到行動還受到特定社會情境的影響,需要將培育公眾環境意識與行為這一社會行動放置在更廣闊的社會結構中,從而促成對環境保護行動的更好理解。在著力培育綠色中堅力量層面,當前,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中等收入群體有所擴大,該群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功能。因此,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更加注重社會結構中的群體力量,著力培育中等收入群體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以其綠色消費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先導力量。在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層面,需要把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限制在生態資源和自然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需要以整體性的眼光來協同推進人們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同時,加大保護環境的宣傳教育活動,使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普遍的行動自覺。在創新環境治理實踐層面,創新決策制度,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統一起來,著力提高綠色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健全促進綠色低碳生活的相關制度,完善用水用能等領域價格形成機制;創新環境管理制度,實施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建設環境污染協同治理機制,設立跨區域行政聯席會議制度;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保行動,積極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綠色能源替代、鼓勵綠色消費等措施,構建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數字化平臺。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