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金融、城市建設、科技創新、建設美麗中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曉晶:圍繞提質增效和防控風險,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認為,做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必須緊緊圍繞提質增效和防控風險的目標,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提升數字化監管能力,加強數字技術原始創新,參與全球數字規則制定,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金融強國建設。一是完善數字基礎設施,促進數字金融均衡發展。以數字科技為基礎,構建安全、合規、統一的數據要素平臺,推進區域數據中心集約化建設,加快大數據傳輸通道建設,不斷提升數據傳輸能力。加快農村地區數字金融體系建設,中西部地區可考慮建設超大數據處理中心,通過“東數西算”降低東部地區數據處理成本,實現東中西部數字基礎設施協同發展。二是提升數字化監管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堅決懲治違法犯罪和腐敗行為,嚴防道德風險。建立健全數字金融風險監測與評估機制。三是加強數字技術原始創新,提高平臺企業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自主創新動力和活力。四是積極參與全球數字規則制定,完善全球數字治理體系。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的作用,支持自貿試驗區率先對標國際高水平數字經貿規則,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數字經濟規則銜接適應的規則體系、管理標準等制度體系,提升在數字經濟國際規則競爭中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摘編自《光明日報》
【潘敏、吳金馳:聚焦人民需要,努力建設“人民之城”“幸福之城”】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潘敏、吳金馳表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聚焦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不斷提高城市工作水平,努力建設“人民之城”“幸福之城”。首先,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體落實到新時代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就要做到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等一切城市工作都要堅持為了人民、服務人民、依靠人民。其次,做好城市工作,要充分尊重、主動順應城市發展規律。要充分認識到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國情,積極探索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建設和治理模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強系統規劃,圍繞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持續推動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把更多公共空間、綠色環境、發展機會留給人民。最后,人民群眾是城市建設和治理的主體,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和深厚根基。推進中國特色城市建設,必須尊重和保護人民在城市發展中的首創精神、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政府、社會、市民共同促進城市發展的強大合力。尊重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要以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為抓手,鼓勵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和管理,推動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提升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素養,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設。
摘編自《人民日報》
【龍海波:抓住科技創新這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海波認為,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我們要在百年大變局、產業大轉型、數實大融合中把握科技創新機遇,找準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在日趨復雜的國際科技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在變局中依靠創新搶先機開新局,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和產業變革大趨勢,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發展,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要提升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轉化效率,提前謀劃未來產業及細分賽道布局,在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善于在轉型中依靠創新增動能求突破。技術密集型制造業技術含量較高,通過規模效應和創新激勵等方式能夠更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必須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打造適應發展新要求、掌握新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的勞動力隊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新動能;要善于在融合中依靠創新挖潛力拓業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要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產業鏈發展牽引作用、數字化轉型賦能作用,真正將數字經濟領域創新成果轉化為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創新紅利。
摘編自《經濟日報》
【朱向東: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愿景和關鍵路徑】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朱向東表示,建設美麗中國意味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推動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認識到,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一環。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事項,要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具體而深入的政策措施,保護和恢復寶貴的自然遺產。首先,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基礎。要推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強對于具有獨特生態系統和珍稀物種地區的保護工作。其次,修復受損生態系統是關鍵。要通過實施大規模生態修復項目,努力修復受損的生態系統,提高其自然恢復能力。最后,要依托現代科技,如衛星遙感、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準確地監測生態變化,及時采取措施應對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不利現象。還要認識到,守牢安全底線,健全保障體系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有力支撐。首先,要強化環境安全風險管控。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環境風險的監測和預警。其次,要構建全面的環境監測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建立全國范圍內的環境監測網絡。最后,要加強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通過環保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環保意識,鼓勵公眾參與到環境保護和監督中來,實現政府、企業和公眾三方在環境保護中的有效協作。
摘編自《深圳特區報》
?。ü饷骶W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