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營商、外交、對外開放、創新發展水平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韓璐、郭毅:推動建設高水平數字營商環境】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講師韓璐,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郭毅表示,當前,我國數字化營商環境建設還存在短板弱項,亟待加以補充和完善。一方面,要深化技術創新應用,提升營商環境數字化水平。不斷加強對營商環境細分領域的研究,做好頂層設計,通過政府購買企業技術服務等多種合作模式,促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術深度應用、數據要素價值共創共享,通過數字化創新形成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要求的服務模式和監管模式,在問題識別、過程管理、成效評估等方面加強營商環境的數字化賦能。另一方面,要加強全局規劃引領,促進地域部門權責協同。深入研究跨地域、跨行業、跨國別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協同創新模式,在此基礎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以數字化一體政務平臺構建等方式不斷完善制度設計和政策實施,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快速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需求。除此之外,還要積極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未來我國的數字營商環境建設應更加著力于促進商業社會生態系統中各方面的溝通合作,促進各項業務流程的有效銜接,創造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和協同創新的條件,以此構建高效、統一、有序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保持數字營商環境的持久活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文起、吳曉丹、張偉鵬:深刻認識中國的發展是各國共同發展的機遇】
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王文起、吳曉丹、張偉鵬認為,中國的發展始終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是各國共同發展的機遇。一是中國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經濟發展韌性不斷增強。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中國堅定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將不斷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能。二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扎實推進,精神力量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提出并推動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提供了思想智慧、精神動力。三是中國式現代化產生重要示范效應,凝聚和平與發展共識的能力不斷增強。中國追求的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真誠分享現代化經驗和發展機遇,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鼓舞了廣大發展中國家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的信心,將凝聚更多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共識和力量。四是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日益成熟,引領大變局的能力不斷增強。無論是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還是完善全球治理,無論是推動共同發展還是解決熱點問題,新時代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建設性作用無可替代,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引領世界大變局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
【金英姬:向世界傳遞中國加大開放力度的強烈決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金英姬表示,今年10月,中國宣布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這一舉措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加大開放力度的強烈決心。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意味著中國將在產業、范圍、層次、方式等多維度高水平推進對外開放,有助于打消外資對中國經濟政策、外資政策的顧慮,強化其投資信心,進而促進外資流入,進一步提升外商投資中國的可預測性和投資回報的可預期性。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為外資企業提供了更多發展機會。眼下,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自貿試驗區等經貿交流合作平臺,落實外資企業的國民待遇,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為外資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合作平臺和發展機遇,讓外資企業得以搭上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快車。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將促進中國產業升級換代和經濟加快轉型。推動中國企業在良性競爭和合作中不斷提升自身實力,進而形成更有活力的經濟環境,促進中國制造業繼續向高端創新型行進,推動中國制造業加速邁向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還有助于中國突破外部封鎖和遏制。外資不僅能夠連接國內外市場,還能促進國內外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將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中國開展生產經營和科技創新活動,有助于中國突破技術封鎖和經濟遏制,重建并維護良好的國際分工和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洪群聯:持續釋放我國創新的潛力與活力】
洪群聯認為,2022年中國創新指數為155.7(以2015年為100),比上年增長5.9%,自2015年以來保持穩步增長態勢。無論是投入、產出,還是環境、成效,我國創新發展水平均持續提升。需要認識到,創新無法一蹴而就,而需久久為功。10多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規劃、政策和文件,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果,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創新不是單打獨斗,而需協同發力。創新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我國企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努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一批骨干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穩固。創新不是束之高閣,而是服務于發展,服務廣大人民群眾。近年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黑科技”“高精尖”實現轉化落地應用,創新已成為賦能高品質生活、擴大高水平開放的關鍵力量。高鐵、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眾多科技成果融入社會、惠及日常,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創新發展成果,科技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創新沒有天花板,而是永無止境。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調動企業創新發展的積極性,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快創新人才培養,充分釋放我國巨大的創新潛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