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新型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等的重要支撐。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型工業化”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從多方面匯聚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合力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關系戰略全局的系統工程,要勇于開拓創新擔當作為,凝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智慧力量。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杜國功在《經濟參考報》撰文指出,一是要堅持有效市場,提供有力支撐。只有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各類商品和要素資源充分暢通流動,才能增強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緩解工業發展面臨的要素資源趨緊約束,創造形成加快新型工業化的有利條件。因此要切實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步伐,推動各類要素市場充分發育,提升配置效率效能。重點解決一些地區在市場準入、一些領域在招標采購等方面設置的門檻、障礙或壁壘。提高監管法治化、規范性和透明度水平,著力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二是要堅持有為政府,提供有力保障。要不斷提高政策供給的精準性、持續性和深入性。牢固樹立產業政策支持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強烈意識,加大對工業特別是對先進制造業、對重點產業鏈的支持力度。要實施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堅持服務實體經濟。三是要堅持激活企業,提供有力保證。要進一步推動促進各類企業優勢互補、同臺競技、共同發展,進一步抓大育小、梯度發展、協同共進,既要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也要培育聚焦細分行業領域,精耕細作掌握獨門絕技的專精特新企業。著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切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要激發動力活力。【詳情】
抓住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幾個重要著力點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目標。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陳慶國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應以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戰略產業向高端邁進、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和科學布局未來產業為著力點,推進新型工業化。一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提升競爭力。應推動原材料科學化儲備、集約化供應、數字化分配,發揮數據資源優勢;推動生產設備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動生產管理科學化,激活技術、設備、資金等各個要素的動能;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融合,建設新型數字化消費場景和智能化消費模式。二是推進戰略產業向高端邁進,掌握主導權。戰略產業主要包括基礎產業、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對于基礎產業,需系統推進基礎算法、基因技術、互聯網根服務器、新一代生物制藥、新材料研制等多個領域、多個方向實現多端創新與突破。對于主導產業,應系統推進新材料、新算法、新裝備、新能源、新技術的自主創新。對于支柱產業,應進一步強鏈、補鏈、延鏈,發揮鏈主企業帶頭作用,重點從人才、技術、設備、市場等多個維度推進重點領域創新突破。三是推進優勢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疊加效應。應推動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建立高端一體化數字平臺及企業數字資源庫。推動優勢產業與國際市場融合。四是推進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強化規模效應。需匯集跨學科方向的科技創新人才,建立跨產業的科技創新平臺和協作攻關機制,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跨技術的交叉融合創新。五是科學布局未來產業,搶占發展制高點。應創建教育、人才、平臺、科技聯動機制,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主動搶占未來產業科技創新制高點。【詳情】
推動實現新型工業化,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鄧子綱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我們要抓緊抓實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在重點領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一是要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機遇,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著力提升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二是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協同構建產業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同時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三是要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遵循市場規律,適應平臺經濟發展規律,建立健全規則制度,優化平臺經濟發展環境,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四是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引導金融機構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科技型企業的不同需求,進一步優化產品、市場和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成果及時產業化,把科技創新、產業進步和金融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詳情】
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但“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觀。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李蘊慧、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楊志慧在《解放日報》撰文指出,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著力點。一方面,要夯實產業基礎。既要進一步筑牢傳統產業基礎,也要抓好新型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拓展“5G+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筑牢數字經濟基礎,啟動一批以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廣覆蓋、高效率、安全穩定運行的數字基礎設施;集中一批集存儲、服務器、網絡、電源與冷卻、安全控制于一體的融合基礎設施,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知識創新基地。另一方面,要提升產業韌性。既要提高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也要增強產業鏈的核心控制力。提高產業鏈核心競爭能力,圍繞重點產業鏈深入推進強鏈、補鏈、穩鏈,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增強產業鏈核心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以數實融合和綠色智造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一方面,深入推進綠色制造工程,助力制造業綠色材料及工藝技術的迭代更新。另一方面,以綠色智慧產品、綠色智慧工廠、綠色智慧工業園區、綠色智慧供應鏈為重點,探索綠色智能制造創新發展之路。【詳情】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