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業強國建設、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水生態環境安全底線、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鄭會霞、趙早:扎實推進農業強國建設】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會霞、趙早認為,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耕文明悠久厚重、影響深遠;中國也是農業資源與人口大國,生態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卻相對短缺。中國建設農業強國不能簡單照搬國外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而要根據具體國情,聚焦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科學謀劃、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穩扎穩打,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探索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要扎實推進農業強國建設,一是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掌控“糧食安全”主動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核心。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三是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綠色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主要內容。建設農業強國,要重視對生態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及有效利用,從制約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入手,探索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有效支持政策,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四是要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農業強國建設離不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這也是世界各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共同選擇。當前,我國農業已步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關鍵時期,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求進一步完善惠及農業農民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以政府行為為導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農民。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菀洺:糾正認識誤區,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張菀洺表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需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論述,加強理論研究,糾正認識誤區,扎實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一,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必須努力避免和堅決消除各種形式的所有制歧視,批駁各種模糊認識和錯誤言論。要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使國有企業的主業更加清晰、經營更加優質高效、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同時,還要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持續破除影響平等準入的壁壘,完善公平競爭制度,為民營企業開辟更多空間,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第二,不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統籌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在大力倡導勞動致富、鼓勵先富帶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第三,消除各類錯誤言論及其負面影響,打造清朗的輿論空間,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任何想把公有制經濟否定掉或者把非公有制經濟否定掉的觀點,任何否定、懷疑、動搖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黨和國家方針政策,都不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都不符合我國改革發展的要求,必須徹底摒棄。要按照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進一步加強民營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引導全社會客觀正確全面認識民營經濟和民營經濟人士;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引導社會各界理解和認識民營經濟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堅決抵制、及時批駁澄清質疑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否定和弱化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與做法。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全春: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王全春認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不斷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要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始終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旗幟鮮明堅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黨性原則,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持續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研究、闡釋,并自覺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要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展現出更為強大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著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始終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把宣傳、教育、引導和服務群眾結合起來,鼓勵人民參與文化創新創造、依法參與國家文化治理,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摘編自《人民日報》
【路瑞:堅持防字當頭,筑牢水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路瑞指出,近年來,我國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但水生態環境風險依然呈現高發態勢。大量化工企業近水靠城,涉危、涉重風險源布局性、結構性風險突出;河湖灘涂底泥的重金屬累積性風險不容忽視,環境激素、抗生素等新污染物管控能力不足。對此,要把好源頭風險關口,強化尾礦庫環境風險防控,加強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監管,到2023年年底,長江干流岸線3公里范圍內和重要支流、湖泊岸線1公里范圍內尾礦庫完成污染治理;要提升監控預警能力,摸清家底,到2025年年底前,建立形成累積性風險基礎數據庫,全面掌握累積性風險底數,同時提高監控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全國“1+N”應急監測支援體系和跨境應急監測保障體系,探索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境應急保障能力共建模式;要建立完善應急處置制度,強化環境風險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建設,統籌研判預警、共同防范、互通信息、聯合監測、協同處置等全過程;形成應急、交通、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理處置合力。總之,要堅持防字當頭,筑牢水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全的生態環境,助力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王穎:協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王穎表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舉措和頂層設計,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打造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一面旗幟。未來,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我們需要進一步協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一是要凝聚共識,深化國際合作。始終堅持以共同發展為宗旨,深入挖掘不同國家發展戰略的交叉點、不同領域利益的契合點,與共建國家協同創新,共同推動新興領域國際規則的制定與完善;通過高層交流、市場化合作和多維度對話等形式制定出一套既符合共建各國發展需要,又能滿足廣大民眾訴求及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制定更為清晰的“一帶一路”國家多雙邊政策體系。二是要戰略銜接,優化區域布局。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同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重大戰略的有效銜接,在有利于國內區域開放結構與布局優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輻射范圍。三是要夯實平臺,釋放市場活力。一方面要繼續鞏固基礎建設、產能合作等“硬聯通”平臺,兼顧傳統基建項目和新型基建項目,加深加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根基。另一方面要加強構建規則標準、管理資質等“軟聯通”平臺,將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溝通交流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在保障各國主權與安全的前提下繼續深化貿易、融資等領域標準務實合作,推進貨物自由流動和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四是要創新包容,培育新的合作增長點。以“一帶一路”產能國際合作為目標,以產業鏈的延伸為主線,提高“一帶一路”科技型合作區的比重,引導境外合作區的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開發、產品制造、產品質量等不斷提升發展水平,促進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
摘編自光明網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