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有效投資、非遺保護、新型國際合作范式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培志:要在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方面下更大功夫】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志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人民幸福安康是我們黨的不懈追求。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方面下更大功夫,不斷實現人民幸福安康。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常態化管理和應急管理動態銜接的基層治理機制,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把城鄉社區組織和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好,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要更加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補齊民生保障短板,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筑牢民生保障的溫暖底線。
摘編自《人民日報》
【郭麗巖:發揮有效投資帶動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麗巖認為,加快投資建設重大基礎設施,短期內有利于擴內需和穩增長,中長期有利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擴內需空間廣闊,基礎設施投資將保持穩中有進,制造業投資提質增效潛力巨大。客觀上,增強有效投資后勁仍有挑戰,需要因地制宜和分類施策。針對部分項目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壓力,各地要積極推進形式多樣的產融、產研、產銷對接活動,定期向產業基金、金融機構、鏈主企業等精準推送項目。關鍵是要將內需潛力優勢加速轉化成發展動能,不斷拓展有效投資新空間、發掘新動能。要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不斷優化基礎設施投向與重點。鼓勵地方謀劃儲備和啟動實施一批長期想干但未干成的重大項目,可考慮繼續下達和推動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落地予以支持。還要進一步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貼息貸款等支持力度,加快推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可靠性行業發展,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拓寬實體企業融資渠道,支持銀行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商標權、科技成果等無形資產質押融資服務創新。更好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補短板惠民生領域。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向陽:高校應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黨委書記李向陽指出,非遺是世代相傳的文化遺產,有自身的傳承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群眾對美好生活愿望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非遺的文化內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無論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服務社會還是國際交流合作上,高校都應成為非遺系統性保護的開拓者和實踐者。非遺的系統性保護要秉承思想性和引領性。高校應肩負起非遺傳承的責任,除了講授非遺專業知識外,還應開設相關講座、舉辦非遺相關實踐活動等,進行非遺保護的思想引導。非遺的系統性保護要緊緊立足于人民性。非遺是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來源于人民,由勞動人民創造,得到了廣泛認同并一代代傳承下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高校應該努力成為非遺連接人民并使其發揮人民性的橋梁。非遺的系統性保護要時時體現時代性。非遺創新離不開傳承人理念的轉變和知識的更新,更需要高校專業人士進行科學研究與實踐探索。非遺的系統性保護要充分體現開放性。中國的非遺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是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它的系統性保護并不是“藏在深閨中”,而是要努力走出國門,與世界共享非遺成果。而高校在其中可發揮重要作用。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鄭宇: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型國際發展合作范式】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宇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非內向型也不是依附型的發展模式,而是開創了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新型國際發展合作范式。作為整體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構建新型國際發展合作范式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堅持國家間的平等合作和互惠互利。新型國際發展合作延續了南南合作中的獨立、平等、互利的原則,突破了“援助國—受援國”的傳統模式,建立了各國間平等合作和互利共贏的模式。第二,打破了發展成敗的預設條件和標準模式,強調發展中國家應自主選擇適合本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即使沒有有利的先天條件和強大的國家能力,只要根據自身條件量力而行地制定減貧戰略,并隨著環境變化調整政策目標和方式,擴大政策的受益群體,減少社會阻力,仍然有機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第三,強調經濟增長的優先目標,通過要素聯動和公私協同來帶動包容式發展。新型國際發展合作范式則通過整合援助、貸款、投資等多種資金渠道,實現要素聯動,創造規模效應,助力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發展。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