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華文明、縣域碳達峰碳中和、農業現代化、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邢廣程:為傳承和鞏固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貢獻史學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指出,古往今來,歷代中國人民都用自己的行動維護著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面向未來,我國歷史研究工作者應不斷深化研究,為傳承和鞏固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貢獻史學力量。一方面,做好重大學術問題研究。要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講清楚中華文明是什么樣的文明、中國是什么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另一方面,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大一統傳統和理念具有重要時代價值。我們要繼續做好古代大一統思想的深度研究,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大一統傳統與現代國家統一的有機銜接,不斷筑牢中國人民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同時,深入總結歷史經驗。我們要著力提高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研究水平,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深入總結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實現、鞏固和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經驗,推動有關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歷史研究不斷走深走實,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摘編自《人民日報》
【韓融:堅持系統觀念,推進縣域碳達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韓融認為,縣域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應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其中應特別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發展和減排的關系。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發展和減排不能割裂開來。其中,能源碳強度反映的是能源結構,能源碳強度的降低意味著能源使用量的減少和投入產出效率的提高,這也是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的關鍵環節。二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從變化趨勢上看,碳排放和GDP應呈現“剪刀差”,應堅持分類發展,整體與局部相協調,不能“一刀切”。三是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現階段減排減的是相對量,是“率”。從長期來看,減排目標會從相對量逐步過渡到絕對量。所以,縣域必須切實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當下工作與長期目標協同推進。四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和市場要相互補充、協調統一,為低碳發展提供雙輪驅動。有為政府遵循市場規律辦事,推動市場健康發展,就能一舉多得。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郭珍:發揮數字技術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東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教授郭珍指出,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但也面臨著資源、環境與市場的多重約束,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的壓力依然存在。而推進數字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大抓手。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環節數字化水平,發展智慧農業,可以顯著降低物化投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實現增產又增效。例如,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等手段,動態高精度監測動植物環境(土壤、水、大氣)、生命信息(生長、發育、營養、病變、脅迫)等,可以實現科學施肥、精準飼喂、節水灌溉、病蟲害預警防治等生產過程的精準管理,有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提升農業流通、消費、服務等環節數字化水平,同樣可以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綜合利用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實現物流、配送、倉儲高效管理;發展眾籌農業、定制農業等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創新發展共享農業、云農場等網絡經營模式。另外,還應注意到,數據的體量和質量決定著數據為農業創造價值的潛力。要加快推動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聯網在農業生產領域的覆蓋水平,增強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網接入能力。同時,應加快數字農業標準體系建設,避免形成“數據孤島”。應建立數據標準、數據接入與服務、軟硬件接口等數字農業標準規范,將更多的數據、運算力、技術匯集在一起,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數字經濟在助推農業現代化上的潛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利明:多措并舉有效實現平等保護,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教授王利明表示,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要健全對各類所有制經濟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穩定的預期。可以說,平等保護是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極。具體到法律實施過程中,平等保護應當以負面清單為基礎,根據負面清單對民事主體實施的行為進行法律評價。第一,市場準入。需要清理各項投資審批事項,為民營企業松綁減負,對禁止進入的清單需要不斷“瘦身”,壓縮民營企業市場準入的限制范圍,破除民間資本進入重點領域的隱形障礙,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鼓勵商業模式創新。第二,經營保障。對市場主體經營權的限制,必須要有法律依據。不能隨意限制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不得打著合法的幌子隨意插手民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活動,不能對民營企業合法正當的經營活動進行不當干預。第三,市場監管。要進一步準確實施反壟斷法,加強對行政壟斷的規制,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反壟斷的目的是發揮市場競爭作用,如此才有利于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第四,權益保護。政府要嚴格執行合同,依法保護產權,增強民營企業的合理預期和信心,依法行政必須充分尊重、保護民營企業財產權。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從立案、偵查、采取強制措施、審判和執行等各個環節保障涉案企業家的合法權益。
摘編自《北京日報》
【吳少進: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傳播普及黨的創新理論中的重要作用】
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南寧師范大學基地教授吳少進指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為基層學習傳播科學理論的大眾平臺,在積極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時代新征程,充分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傳播普及黨的創新理論中的重要作用,是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的題中之義。一是彰顯大眾化的理論品格。準確把握人民性這一黨的創新理論的最鮮明品格,傳播普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的觀點,傳播普及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觀點,展現黨的創新理論蘊含的為民情懷。二是善用大眾化的話語表達。凝練群眾聽得懂的話語表達方式,圍繞廣大群眾的接受習慣和接受能力,把理論的政治話語轉化為群眾的生活話語,把理論的一般闡述轉化為本土案例;摸索群眾聽得進的話語表達方法,將黨的創新理論、決策部署細化為與群眾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小話題,用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故事演繹大道理。三是契合大眾化的認知方式。善于借助沉浸式傳播的新技術,用具有沖擊力的視覺、震撼性的聽覺生動呈現黨的創新理論得以形成的時代背景、實踐經驗、現實條件,引導群眾深度沉浸其中、自覺跟隨體驗,實現精神和情緒的同頻共振;結合群眾日常生活中的所困所惑采取主題探討式互動、結合群眾生產過程中的創新創造開展案例分析式互動、結合理論傳播效果評價的實施組織角色換位式互動等多種互動體驗方式,通過真切的探究體驗不斷激發群眾的情感共鳴。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