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全國統一大市場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肖文、潘家棟:實現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須走自主創新道路】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二級教授肖文、浙江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潘家棟認為,實現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必須走自主創新道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統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搭建良好制度框架,形成強大創新合力。一是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速基礎研究進程。聚焦基礎性、前沿性、顛覆性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面對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把政府、市場、社會的力量有機結合起來,釋放國家實驗室、高校、科研院所、頭部企業等高能級科技平臺尖兵作用。二是搭建多元應用場景,強化驅動引領作用。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息化在各個產業、各個領域的應用以及滲透,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提升服務質量,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三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打破科技成果轉化壁壘,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與此同時,發揮企業作為創新創業主力軍的作用,優化營商環境,給予企業公平競爭機會。四是強化全球科技合作,深化全球科技治理。積極構建全球科技合作網絡,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赴境外設立研發基地、孵化中心等,并吸引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共建創新載體。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再杰:激發基礎研究的活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貴州財經大學張再杰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深化改革,著力破除規劃設計、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大力激發基礎研究的活力。一方面,完善頂層設計。運用系統化的政策工具,引導科研主體深刻洞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聚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優化基礎研究的方向和路徑。另一方面,促進人才發展。增強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壁壘,精心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拓展科技人才的視野;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吸引優秀人才投身基礎研究,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潛力。同時,加快成果轉化。探索建立聯合攻關合作機制,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組建創新聯合體或創新共同體,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應用體系,逐步構建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此外,加強國際合作。拓展國際合作網絡,構筑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平臺,開展中外聯合科學研究,聚焦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攻關;營造開放創新生態,加快建設高端學術數據運營和服務平臺,創新學術交流模式。
摘編自《人民日報》
【馮顏利:把握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推動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哲學研究所副所長馮顏利表示,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正確把握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一方面,要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立場。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另一方面,要深入把握質量與速度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新發展階段,經濟持續運行的合理邏輯是把質量和速度協調起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在把質量放在優先位置的前提下,找到二者的“均衡點”,追求更高質量、更有效益的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黃新華:多措并舉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黃新華表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一方面,建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必須堅持維護信用標準統一,發揮信用機制在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中的作用,促使市場主體主動遵守市場競爭準則;建立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推動重點領域商品和服務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破除產品質量標準上的貿易壁壘。另一方面,強化基礎設施高標準互聯互通,著力暢通經濟循環。加大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的投入,優化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傳統基礎設施,及時配置新型基礎設施;搭建全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明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標準和準入方式,實現要素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同時,全面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增強市場服務效能。必須構建統一的市場監管體系,形成綜合監管部門和行業監管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統籌監管執法資源,開展跨區域協同監管和聯合執法工作,嚴格落實責任追究機制。另外,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釋放技術革新動能。強化有組織的基礎研究,以原始性創新引領帶動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評價體系,著力提升產品與服務的科技含量,緩解國際技術貿易壁壘的沖擊。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