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新華(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于暢通要素資源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釋放科技創新效益,培育國際競爭合作新模式,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建設循環暢通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能源等生產要素,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暢通循環流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但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等阻礙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影響了經濟活動的高效循環,使企業生產和經濟增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風險。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市場要素壁壘,形成穩定安全的供應鏈、產業鏈、創業鏈以促進要素流動,才能讓更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高水平內需,從而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市場支撐。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建設體系健全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市場體系健全與否關乎資源配置效率高低和發展質量優劣,但健全的市場體系是以統一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規則為基礎的。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條塊分割、區域壁壘等問題依然存在。數字經濟發展引致的數字鴻溝,也極易形成新的市場分割和市場壟斷新勢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深化市場改革,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環,消除區域壁壘,以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制度、社會信用制度等,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建設創新驅動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而創新需要市場驅動。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興起,我國市場經濟內涵式發展支撐不足、原始創新能力薄弱的劣勢逐漸顯現,創新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之間的銜接度仍顯不足,亟須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引導創新要素和資源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形成創新集聚,實現規模效應紅利的最大化,進而推進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協同創新,支撐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內在約束
體制機制改革不到位影響高質量發展。暢通經濟循環的高質量發展,要素必須在市場中自由流動。但是由于體制機制改革不到位,我國當前各類要素、商品服務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標準不一致,尚未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導致各地區各行業的競爭秩序差異較大,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市場歧視現象影響了市場競爭活力,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加上產權制度不完善,技術、知識、數據等要素的創新鏈銜接不緊密,土地要素的跨區域交易機制不健全,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也引發了勞動力資源在區域間失衡、錯配現象。
基礎設施短板弱項影響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是整合市場資源,貫通產業鏈、創新鏈、資本鏈、產品鏈等經濟循環鏈條的基礎性載體。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可以打破市場分割,促進要素資源和商品服務流通。改革開放后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但因為地區財政和要素支撐不足影響了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的整體水平不高,存在密度低、堵點多,結構性矛盾突出,供給質量和水平存在地區差異。傳統市場基礎設施由于結構、功能有限,難以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全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缺失,引致市場交易程序煩瑣,交易質量和安全缺乏有效保障。
監管服務效能弱化影響高質量發展。市場監管是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關鍵。但是由于當前市場監管以行政監管為主,市場經濟的其他主體(如企業、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消費者等)參與不足,加上監管主體間存在信息扭曲、職能邊界不清等問題,導致監管資源分散,監管過程權責錯位。市場監管在準入、環保、質檢、資質等領域,也缺乏透明一致的監管規則,自由裁量更是加劇了執法尺度的不一致。與此同時,市場監管手段滯后于監管發展的需要,命令控制型監管手段的單向、強制和封閉特點,不利于激發市場活力,市場亂象無法得到有效治理,弱化了市場監管的服務效能。
技術變革壓力掣肘影響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有助于推動資源優化配置,削弱經濟發展時空約束。我國在利用新技術開辟經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的同時,也面臨著技術變革壓力對市場動能的掣肘。一方面,技術變革囿于地區發展的異質性,容易引發數字鴻溝與信息分化,而數字鴻溝和信息分化反過來又影響技術擴散,加重行業壁壘、區域壁壘以及信息壁壘,進而加劇市場分割。另一方面,技術變革成本高,高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而對外資的過度依賴不利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尤其是發達國家出于保護競爭優勢施行的“技術脫鉤”“技術封鎖”,更是對自主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緊迫的要求。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實施路徑
建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商品、服務、資本、土地、技術、數據、知識、人才等要素流動創造暢通的制度環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加強產權保護,全面清理涉及市場歧視的優惠政策。必須堅持維護信用標準統一,發揮信用機制在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中的作用,通過社會失信懲戒、社會信用評級等市場性約束,促使市場主體主動遵守市場競爭準則,提高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建立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推動重點領域商品和服務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破除產品質量標準上的貿易壁壘,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引導。
強化基礎設施高標準互聯互通,著力暢通經濟循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利于促進市場一體化,促進產品和要素打破距離阻礙,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實現高效流通。發揮基礎設施連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橋梁作用,通過統一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進一步優化各類市場連接方式,夯實市場一體化的軟硬件基礎,實現要素和資源的空間統一,提升國內經濟循環的質量和水平。加大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的投入,優化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傳統基礎設施,及時配置新型基礎設施,實現要素資源和商品服務在更大空間范圍內高效流通。搭建全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明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標準和準入方式,實現要素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豐富平臺整合共享功能,建成暢通有序、充分開放的公共資源交易網絡。
全面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增強市場服務效能。構建統一的市場監管體系,制止和糾正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行為,才能使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必須構建統一的市場監管體系,形成綜合監管部門和行業監管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以保證效率和公平為目標合理配置橫向和縱向的政府權力,形成政府監管主導,企業、行業協會、消費者、平臺等第三方機構協作共治的市場監管新模式。統籌監管執法資源,開展跨區域協同監管和聯合執法工作,嚴格落實責任追究機制,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必須善于利用新興技術,優化重組監管工具,通過創新、高效、適配的監管工具,提高市場監管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釋放技術革新動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盤活市場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強化有組織的基礎研究,以原始性創新引領帶動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以高水平科技帶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營造良好人才創新生態環境,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評價體系,著力提升產品與服務的科技含量,緩解國際技術貿易壁壘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集聚科技創新力量,彌合技術變革引發的數字鴻溝和信息分化,奠定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革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