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和美鄉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數據基礎制度體系、產學研創新體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連宏萍:科學把握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科學內涵】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農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連宏萍表示,科學把握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科學內涵,需要從生活、生產、社會及生態四個方面系統把握。一是要建設宜居生活空間,提升鄉村生活品質,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同時,健全鄉村現代公共服務體系。二是要建設宜業生產空間,實現鄉村產業興旺。賦予鄉村產業遵循市場要求的空間與能力,一方面針對基礎設施方面的薄弱環節,加快推動鄉村新基建;另一方面,針對鄉村技術及勞動力素質等突出短板合理配置產業與勞動力的關系。充分利用城鄉要素優勢,合理設置鄉村產業定位,形成同資源基礎相適應、區位布局相協調的產業格局。三是要建設和諧社會空間,培育鄉村文明新風。不僅要加強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關系,還要推動基層治理,共建文明鄉風。四是要建設美麗生態空間,守護鄉村綠水青山。一方面要充分結合鄉村本地實際情況編制鄉村國土空間開發計劃、生態環境整治計劃、鄉土田園綠色修復計劃等,為鄉村生態空間治理提供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另一方面要構建鄉村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抓緊構建鄉村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通過生態增值、碳標簽、碳交易等途徑為鄉村生態產業化提供方案。
摘編自《光明日報》
【許純蕖:進一步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許純蕖認為,要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貢獻力量。首先,要積極探索有效途徑。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農業生產性服務。鼓勵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府幫扶資金。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才培養,完善激勵機制。加強資本下鄉引入、使用、退出的全過程監管。其次,要尊重和保障農民權益。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支持農民創新創造,真正讓農民成為改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探索建立兼顧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調節機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最后,要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加快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提供制度保障。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圍繞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來謀劃和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保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依規運行。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紅娟:完善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激活數據要素市場潛能】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紅娟表示,完善的數據產權制度是數據流動利用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進一步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我國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激活數據要素市場潛能,提升數據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一是要構建以數據產權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夯實數據流通交易基礎和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明確數據財產屬性和數據權利屬性,并建立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數據產權制度。確立數據確權劃分機制,以數據主體分類為基準探索數據權屬劃分準則,推動解決企業無序競爭和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完善數據交易規則,統一開放數據的標準規范,加強數據交易基礎設施與安全技術建設。二是要完善數據確權授權機制,推動數據分類分級標準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加快建立健全涉及數據所有權歸屬等關系到數據要素確權與評估的關鍵方面的法律制度安排。分類分級建立公共、企業、個人領域的數據規制規則,按照分類分級標準,加大數據開放,加速公共數據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三是要打通數據流通和共享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信息開放共享的頂層設計,著重解決政府部門的信息“孤島”問題,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實現政府部門的數據開放共享,并推動政府部門與社會的數據開放共享。構建各產業大數據平臺,推進公共數據與產業數據融合應用,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數據產業化效能。鼓勵和引導數據交易主體在依法設立的數據交易平臺進行數據交易。培育數據開發市場主體,積極拓展數據資源應用場景。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郭靜原:建設高效協同的產學研創新體系】
郭靜原認為,科研成果只有轉化落地,才能真正發揮價值。目前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需通過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瞄準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這就需要企業與高校院所科研團隊的合作應各展所長,在科技創新中實現優勢互補,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建設高效協同的產學研創新體系,少不了政府牽線搭橋。政府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通過搭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平臺,打破傳統合作模式的溝通屏障,引導各創新主體間信息、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充分釋放與高效流動,為更高水平、更大規模、更多場景的產學研融合培育土壤。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讓企業當好“出題人”。必須樹立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找準選題、聯合破題、全力解題,建立健全分工明確、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開展重點產業鏈關鍵技術難題攻關。讓優秀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地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實現科研單位、企業、市場和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科技企業仍需增強產學研創新牽引力,提出技術創新問題和需求,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契合市場創新攻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和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助力創新成果有效轉化落地。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