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郭麗巖(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5月5日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做好新一屆中央財經委員會工作,研究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問題,研究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是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全球來看,我國是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接下來的關鍵是要把人才這種戰略性資源優勢加速轉化成支撐綜合國力提升的競爭優勢,加速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從人才大國堅定邁向人才強國。人口高質量發展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釋放內需潛力之間是互為支撐和彼此強化的關系。要堅持以系統觀念、統籌謀劃推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全面夯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人才根基,從而更好地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高素質人才有力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是創新的根本,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強化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性資源支撐,關鍵是要強化高素質人才的資源支撐。高素質人才努力成長為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尖兵,立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潮頭,進一步增強在新賽道上的沖鋒陷陣能力,這對于我國在國際競爭合作中贏得戰略主動、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都是至關重要的。
產業體系的重要根基是實體經濟,廣大實體企業的創造力和活力是產業體系的競爭力之源,而企業家精神更是在推動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打造產業鏈鏈主企業、獨角獸企業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為此,要倍加珍惜愛護優秀企業家人才,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除了優秀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之外,還有一類重要人才是高素質技能工人,這類高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通過加強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大力錘煉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夠為我國實體經濟固本強基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穩定勞動參與率,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能夠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各類更多層次的人才支撐。通過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在產業融合創新中更好穩定就業,提升人口素質,為各類人才成長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能夠培育更多的融合式人才,同時這類人才也將為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更為充分的智力和能力保障。就農業而言,應更加重視藏糧于技,要更多依靠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以突破耕地等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限制。近年來涌現出的“新農人”是一類典型,他們具有相當的知識儲備,懂得經營管理,善于運用現代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和流通各環節,通過返鄉創業、改變傳統種養方式、促進三產融合,有力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
實體經濟不只是創新驅動器,更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尤其是紡織、電子、機械、汽車等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和餐飲、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更是吸納和解決大眾就業的主力,這些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涉及民生保障和社會有序運轉,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近年來,我國在為這類行業企業提供持續性紓困幫扶和穩崗擴崗支持舉措方面下了很大力氣,取得了階段性效果。
人口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加快釋放內需潛力
“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資源優勢”,支撐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目前,我國擁有14億人口和全球規模最大、成長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已超過1.27萬美元,即將邁入高收入國家門檻,居民家庭消費升級的趨勢明顯,內需潛力巨大。新時代十年,我國人口受教育水平穩步提升,人口素質明顯提高,更多關注富有文化內涵、更加綠色、安全、智能化的商品和服務,由此也在加快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品質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完整的內需體系,既包括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涉及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結構優化升級,關鍵是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為此,要用好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把擴大內需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從而同步暢通供需循環、產業循環和市場循環。
新時代十年,我國統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推動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業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隨著我國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持續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和城鄉生活品質,有望激發出更多內需潛力,相關測算表明其相當于千億甚至萬億級的潛在市場規模。
以改革創新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推動市場潛力加速釋放,當前和未來有更多可以期待的消費熱點不斷涌現。具體來看,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趨勢,從機遇來看,老齡化促進了“銀發經濟”發展,有助于擴大老年產品與服務消費,帶動相應技術進步和市場化應用;鼓勵“三孩”等生育政策加速落地見效,“幼齒經濟”正在擴容提質,并帶動相關家庭消費品質提升;高素質人才更加推崇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風尚,隨著綠色認證產品推廣力度加大,更多市場流通平臺開設綠色低碳產品專區,綠色消費潛力加速釋放。
系統謀劃和統籌推進人口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著力促進勞動力、人力資源要素市場優化配置,關鍵是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和人才跨區順暢流動。隨著推動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等工作扎實落地,一方面,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在為城市產業發展提供豐沛人力資源的同時也有利促進了人口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城鎮化進程中提供更多優質供給,豐富居民品質生活,為人的全面發展營造更好環境。
以增加居民收入為重點,著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圍機制。堅持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并重。一方面,合理做大經濟總量,優化經濟結構,積極拓寬就業、創業、投資、社保和幫扶等主要增收渠道,聚焦農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等群體開展促增收幫扶行動。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逐步調整要素分配結構和宏觀分配結構,既要提高勞動報酬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又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強收入分配調節,逐步縮小收入差距。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兜底”幫扶,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尤其是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在育幼、入學、居住、醫療、養老等各方面的“急難愁盼”,保障人能夠在全生命周期享受優質、高效、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務。首要是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顯著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切實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充分打消城鄉居民生育的后顧之憂。同時,積極回應群眾呼聲和訴求,持續深化教育衛生事業改革創新,全面提高人口科學文化、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質。要堅定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持續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