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高質量發展、主題教育、城鄉融合發展、學生心理健康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黃莉: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路徑】
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黃莉認為,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必須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通過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首先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其次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和產業升級方向,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同時,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最后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
摘編自《人民日報》
【倪明勝:以主題教育牽引高質量發展】
天津市委黨校群團教研部主任、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倪明勝認為,扎實有效推進主題教育,要聚焦目標任務,強化統籌聯動,持續精準發力,把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等貫通起來,有機融合、一體推進,充分發揮主題教育牽引力作用,推動高質量發展見行見效。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科學運用經濟發展規律、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主題教育,可以進一步強化我們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自覺,全力推動主題教育與實現高質量發展互促并進,與推動當前重點工作任務緊密結合,與健全完善制度機制有機協同,以高質高效的主題教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提質增效,不斷引領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調查研究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論,開展調查研究的終點和目的,就是為了科學決策、解決現實問題。只有不斷開展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揭開推動高質量發展如何“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促進共同富裕如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如何“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動態平衡”、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如何“解決‘卡脖子’難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如何“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等一系列現實問題的答案。
摘編自《光明日報》
【吳克昌、魏俊宇:城鄉融合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實踐路徑】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吳克昌、魏俊宇認為,城鄉融合發展是破除傳統城鄉二元分治窠臼、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和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支撐,同時也是持續釋放城市發展活力的重要抓手,構成了當前國際形勢和城市化縱深發展背景下城市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關鍵路徑。在以城鄉融合發展助推城市競爭力提升的進程中,應當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統領性價值理念,兼顧城鄉產業的異構性融合和城鄉生態系統的協同性發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城鄉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持續釋放城市競爭的經濟活力、發展潛力與成長魅力。首先,推動城鄉公共服務的同構性融合,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一體化交通網絡服務,不斷提升城市輻射鄉村的基礎支撐能力,縮短城鄉時空距離,縮小城鄉要素流動的“偏好差”,打破山河界域的客觀地理條件對資本、人才、技術與產業等生產要素流通制約的桎梏,為城市發展不斷注入源頭活水。其次,推進城鄉產業的異構性融合,充分運用合理分工、提升城市能級的“集聚—擴散”功能,以增強區域中心城市在資源整合、新業態孕育、體制機制創新、資源再分配方面的先發優勢,拓展城鄉要素流動的自主性和錯位協調的互補性。 最后,推進城鄉生態的協同性發展,在拓展鄉村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建設的服務體系中統籌推進經濟發展、文化保護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維護好城市“精神家園”的應然路徑。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鄒立業: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鄒立業認為,心理健康是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人格全面發展的基礎,在青少年群體中尤為重要。隨著社會變革、學校教育模式的變化以及家庭教育觀念的改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凸顯。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的低齡化趨勢,我們需要更早地介入干預。第一,增加專業師資力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建立師德師風規范,提高師生心理素質。通過培訓和交流,提升教師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和應對能力,確保心理健康教師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第二,建立健全社會支持服務體系。整合資源,發揮學校、社會、家庭等多元主體的積極作用,共同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家校合作,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家庭支持和引導,加強學校與心理健康機構、醫院的合作,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支持體系,確保心理健康工作能夠得到有效推進。第三,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和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包括學科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和家校合作等方面。第四,實現“五育”并舉,將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強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和適應能力。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