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教育數字化、建設創新高地、鄉村振興、數字資本主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何秀超:積極主動推進教育數字化】
中央財經大學黨委書記何秀超認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如何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因而,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抓手。在數字教育時代,要主動、積極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終身化、融合化發展趨勢,集聚全社會優質學習資源,搭建全民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建設學分銀行,讓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成為現實,讓教育成為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我們要樹立數字思維,深刻認識教育數字化將催生新的教育場景和教育形式,實現教育整體水平提升。要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促進自主學習和因材施教,形成基于全過程數據的教育評價機制,積極推動數字教育的技術、模式、業態和制度創新,以教育數字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讓數字教育惠及所有學習者。
摘編自《人民日報》
【崔盛:高校在建設創新高地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崔盛認為,在以人工智能、可控核聚變、新材料、量子技術和基因工程為突破口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中,高校對于創新高地建設發展的支撐作用將更顯突出。首先,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培養人才。創新的培養目標、自主的培養模式和開放的培養體系,能夠源源不斷為創新高地輸送高質量人才,有效促進創新高地可持續發展。其次,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和創新之源,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夯實創新根基的關鍵要素。重大前沿成果或關鍵技術往往根植于扎實的基礎研究,而高等學校在這兩方面都具有天然優勢。再次,深度創新最終是創新鏈與產業鏈密切融合的結果。目前來看,世界各國創新高地主體日益多元化,需要政企產學研多方主體形成積極互動,高等學校則是其中重要的交匯點。同時,各國的創新高地通過會聚戰略性人才和頂尖科學家,以人才驅動引領高質量創新。創新高地內的優質高等學校,往往通過多元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人才,同區域的創新企業在人才招募上就可享受“近水樓臺”的便利。最后,創新高地內的高等學校和國家實驗室等科研機構,是深度服務國家和區域重點戰略領域關鍵技術突破的主力軍。其中,高等學校,特別是公立大學,往往依托其多學科平臺,以及政府戰略導向的科研撥款,成為服務與承接國家戰略及科技發展的重要創新力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
【歐陽雪梅:以精神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文化產業振興】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歐陽雪梅認為,推進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建設,必須立足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系統挖掘農耕文化深層價值,積極探索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從優秀農耕文化中汲取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要妥善處理傳承與發展的關系。一方面,要加強傳承保護,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大對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和鄉村風貌等的保護力度,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另一方面,要推動創新發展,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文化生活需要,推出一批符合時代特點、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農耕文化項目和創意產品,增強鄉村文化自信。要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升級,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要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文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要堅持文化引領、產業帶動,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手工藝、數字文化、文旅融合等重點領域,促進文化產業人才、資金等要素向鄉村涌流,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摘編自《經濟日報》
【宋建麗:數字資本主義加劇國家間不平等】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宋建麗認為,分析席勒、福克斯、斯邁思等左翼傳播學馬克思主義的數字資本主義批判成果,有利于呈現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資本邏輯主導下的數字鴻溝、隱形控制及其為全球治理帶來的新風險,揭示技術、資本、權力整合形成的超級權力對國家間不平等的加劇,探討公共數據共享、網絡空間安全對于全球數字治理及人類數字文明新形態的未來意義。數字鴻溝對全球治理的平等化進程產生深刻影響。跨國數字資本充分使用前資本主義的各種生產方式,以及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加速、加強對各種形式的數字勞動者的剝削,在國際范圍獲得最大化的利潤,進而造就了一個剝削全球數字勞動的不正義的“世界”。數字資本主義不僅沒有消除,反而增加了市場制度的不穩定性及種種弊端,即不平等與以強削弱。以美國為主導的新帝國主義更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金融資本為主宰,通過支配核心技術和網絡處理器實現其經濟霸權,數據霸權對經濟社會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巨大影響。與此相應,知識壟斷也已經成為數字帝國主義掠奪全世界財富的全新手段,數字帝國主義正在加劇全球不平等。可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數字化并不意味著已經消除了階級對立和剝削,相反,數字技術與資本的“聯姻”,使得數字化體現為資本占用勞動產品,并將其轉變為私人積累的工具。在現實世界中,有產者和無產者、被連接的和未被連接的,到處都存在巨大的數字不平等的鴻溝。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