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式現代化、黨的建設、新就業形態、產學研合作、養老服務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辛向陽: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規律性認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辛向陽指出,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規律性認識,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先進性,在強調實現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進程中,促進物的全面豐富、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的本質意蘊。從經濟上看,我們強調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物質富足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從政治領域看,我們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從社會領域看,我們強調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從文化領域看,我們強調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生態領域看,我們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關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能夠以徹底自我革命精神檢視自身、直面矛盾問題,堅決同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作斗爭,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此外,中國式現代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關于未來新社會的設想。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在堅持發展自己的同時,還兼濟天下、造福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矢志不渝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揚:加強革命性鍛造,使黨成為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揚指出,“一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堅硬鋼鐵”是大黨風范、大黨形象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斷加強革命性鍛造,才能以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念、鐵一般的紀律、鐵一般的擔當,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要堅持“革命理想高于天”,常抓不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以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同心同行。要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精髓要義,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把貫徹黨中央精神體現到謀劃重大戰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務、推進重大工作的實踐中去。要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一刻不停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進一步增強黨內法規權威性和執行力,進一步精準集約高效推進建章立制,形成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的機制。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杜慶昊:多點發力推動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杜慶昊指出,綜合來看,新就業形態既具有傳統就業形態的一般性特點,也具有依托數字技術發展的特殊性,要兼顧其一般性和特殊性,從更好發揮平臺經濟、科技創新和制度建設的作用來統籌考慮。應發揮平臺經濟對新就業形態群體的吸納作用。要通過強化監管機制、創新監管手段,為建立公平競爭、創新發展、開放共享、安全和諧的平臺經濟新秩序提供重要制度保障;要提升平臺經濟發展信心,著眼于長期的制度構建,盡快制定支持平臺經濟發展的新舉措。應發揮科技創新對新就業形態崗位的創造作用。要加快數字化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盡快實現核心技術、核心產品自主可控;注重開展新技術條件下新就業形態技能培訓,推動新就業形態從業者成為知識型、技能型的勞動者。應發揮制度建設對新就業形態發展的保障作用。要建立健全與新就業形態發展相適應的政策保障體系,加大對中小企業吸納就業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就業形態群體納入服務范圍,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要加強新就業形態法治保障,修訂完善有關法律條款,加大對新就業形態群體的公共法律服務,暢通有關權益維護和法律援助機制。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健:百名博士“入企入園”須在推進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李健表示,近日,由甘肅省教育廳等八部門聯合出臺的《甘肅省高校青年博士教師“入企入園”行動方案》正式公布。百名博士“入企入園”是推動產學研合作的有益之舉,讓行動方案真正發揮效果,尚須在推進體制機制上下功夫。應建立“博士專業專長+實際企業需求”的產學研可持續生態系統模式,積極引導和大力鼓勵青年博士教師深入挖掘自身研究專業特長和優勢,有效地幫助地方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設計過程中解決實際面臨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應構建以“產學研+”為基礎的高校青年博士教師資源庫,因地制宜地建立產學研合作青年博士專家平臺,建立各級各類、分門別類的區域產業高校青年博士教師資源庫,建立百名博士“入企入園”動態需求崗位清單。應構建以“成果轉化+”為核心的青年博士教師支持計劃,從選派的青年博士教師的科研學術和職業發展需要出發,適當地將部分優秀的、潛力較大的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項目認定為省部級科技研究項目,激發青年博士教師積極參與百名博士“入企入園”項目的積極性。應建立以“收益分配+”為支撐的青年博士教師激勵措施,區域企業要建立以“收益分配+”為支撐的青年博士教師激勵獎勵計劃、基金會和平臺,定期開展青年博士教師激勵獎勵計劃評選,推動區域產學研合作激勵制度的科學化、規范化建設。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談慧娟、羅家為:以個性化需求為導向,構建“多元一體”養老服務體系】
談慧娟、羅家為指出,我國老年群體數量龐大、個性突出、條件迥異,要以老年人個性化需求為導向,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構建“多元一體”養老服務體系。一是鞏固居家養老的基礎性地位。適度增加財政投入,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加強機構和平臺建設,促進養老服務人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居家養老,推動社區、機構、社工、志愿者、慈善資源聯動服務。二是強化社區養老的依托保障功能。加強社區養老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老年食堂、娛樂活動中心、老年學校、養老驛站、醫療保健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引導和培育老年人社區社會組織,強化老年人的組織化和歸屬感;推動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聯動服務,構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嵌入式養老聯動機制。三是引導機構養老事業良性運行。提升基本的機構養老服務水平,建立健全多渠道資金籌集機制,創新“公建公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公辦民助”等多元模式;規范和引導中高端養老機構的運營與發展,明確定價原則并規范服務收費,加快完善中高端養老機構服務行業標準、從業人員行為規范、服務安全基本規范。四是促進醫養康養全面融合發展。加強醫養結合機構和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康復中心等基礎設施布局;探索多元化的實踐模式,建立“家—醫院—機構—回家”的全過程養老服務閉環;統籌推進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促進居家、社區、機構三個層面聯動和融合發展。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