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科技智庫人才、高等專科學校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輝、西桂權:緊跟趨勢,注重開放創新生態建設】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輝、西桂權認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格局深刻演變,科技創新范式正在從1.0時代向3.0時代演進。從當前國際經驗看,通過深化“共生型”合作、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營造一流創新環境、推進政策和機構調整等舉措構建開放融通的創新生態,進而加快塑造發展世界級創新的新動能新優勢,已經成為創新型國家或地區的普遍做法和重要競爭戰略。首先,基于安全、利益、話語權等多重因素,國家之間的競合關系變動性增強。這也意味著,要建設多元化創新創業合作實體,重視產業集群和規模化創新體系育成。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提高創新生態系統的運行效率。其次,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離不開先進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因此要重視創新創業孵化器建設,構建適應創新創業規律的科技金融體系,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點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知識產權對外開放合作。營造一流創新環境,激發創新生態系統的活力。最后,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是加快形成開放創新生態的重要保障。要加快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逐步消除行政壁壘,最大限度為產業鏈上下游要素流動提供最優環境、最快通道。要認識到創新人才是開放創新生態構建的決定性要素。推進政策和機構調整,增強創新生態的韌性和靈活性。
摘編自《光明日報》
【賈康:以政府財力的關鍵性功能作用引領鄉村振興】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表示,以政府財力的關鍵性功能作用引領鄉村振興,有必要充分注重兩個方面。一是形成多元投入,提升財力總規模。從組織與推動多元投入的角度看,財政分配系統已經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但更為重要的是對接市場機制與經營主體,引入社會資源、非政府財力。如以政策性金融工具和手段,形成以財政資金為后盾的創新機制,通過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杠桿式放大,產生乘數效應、放大效應。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發展階段、項目契機、比較優勢、潛力發掘等情況,形成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案,配之以高水平的管理和監督,打造鄉村振興在具體場景中的財力支持合力機制。二是聚焦重點,優化結構,提升發展后勁和可持續性。從抓好重點優化結構的層面看,我國土地廣袤,東中西部各縣、鄉面對的鄉村振興工作任務,除共性之外還有千差萬別的個性。籌集好“真金白銀”后,落實各地鄉村振興的具體方案應因地制宜,力求形成盡可能高水平的本地定制化解決方案。要抓好重點與結構優化,通過政府牽頭,積極引入專業化團隊的智力支持和凝聚民間智慧,形成鄉村振興所需的頂層規劃,涵蓋農田水利、交通條件、公用設施等多個方面。再把可用資金做通盤的科學謀劃,依照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結構合理化可行方案,有效地運用資金,以求“少花錢、多辦事”,達到綜合績效最大化。二者都服務于優化和提高鄉村振興財力支持機制的綜合績效。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惠娜、孫顯蔚:適應時代要求,推進科技智庫人才能力構建】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張惠娜、自然資源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孫顯蔚認為,科技智庫人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人才支撐,需要適應新時代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出的新的時代要求,強化科技智庫人才的使命性、創新性、數字性、復合性等多元特征,以高水平科技智庫服務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強化科技智庫人才的使命性特征。要讓其有為重大事件提供科技視角解決方案、引領科技未來發展方向的使命感。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在持續提升科技智庫研究質量和水平的過程中展現新擔當和新作為。二是要堅持科技智庫人才的創新性特征,以突破性成果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筋骨”支撐。要通過創新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打造與現代化要求相契合的中國特色科技智庫研究機制與研究理念,解決重大的原創科學問題,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三是要突出科技智庫人才的數字化特征,以數字科技賦能科技智庫實現“智能決策”。以網絡系統的形式整合全球資源,推動全球合作,加強數據支撐能力建設,利用數字化技術做到定量配給、精準預測研判,從而提高智庫產品的可靠性。四是要增強科技智庫人才的復合性特征,以復合型人才建設高水平的“人才高地”。科技智庫人才應當以自然科學知識背景為主要基礎,集中增強核心學科理論,同時覆蓋主要學科,增加與科研一線及政府決策部門的交流互動,推動知識結構的多元化發展。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楊建義:在大格局下尋求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發展之路】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教授楊建義表示,在新的形勢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應該在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的大格局中,優化類型定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尋求發展之路。一是升格為培養農村小學教師為主的師范本科院校。現實中,農村教師學歷合格率一般低于城市,對農村教育而言,無論是農村小學教師的存量學歷提升調整,還是增量補充,都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村小學的本科師資培養。因此,按照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部署,參與鄉村薄弱區域、緊缺領域師資培養供給,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并保持傳統和優勢的發展之路。二是轉型升格為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可以預見,中等職業學校需求將持續增加并提出更高要求,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轉型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這是一條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兼具示范性、技術性的發展之路。三是調整現有辦學格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或者作為專升本人才培養的前端教育模式,持續培養專科層次人才;或者適應社會發展新需求,轉向以培養學前教育人才為重點。四是轉型為職業院校。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發展轉型提供了可能選項。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