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惠娜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孫顯蔚(自然資源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并作出強化科技戰略咨詢、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部署。科技智庫人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人才支撐,需要適應新時代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出的新的時代要求,強化科技智庫人才的使命性、創新性、數字性、復合性等多元特征,以高水平科技智庫服務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強化科技智庫人才的使命性特征,以牢記“國之大者”的胸懷助力打造“國之重器”。科技智庫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撐。科技智庫的高水平發展與科技智庫人才的使命擔當意識密不可分,新時代的科技智庫人才應對標世界領先智庫,面向未來發展,切實增強肩負自身職責使命的緊迫性,要有為重大事件提供科技視角解決方案、引領科技未來發展方向的使命感。在開展研究過程中,要將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任務、研究課題與黨和國家面臨的一系列急待回答和解決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以及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相結合。在研究內容與產品輸出方面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智庫的差距;在研究手段和方法上與時俱進,提升科技智庫的專業性和實用性;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人才高地建設以及國際科技合作交流路徑,主動開展前瞻性布局研究;在持續提升科技智庫研究質量和水平的過程中展現新擔當和新作為,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擔當不斷進行能力素質的重塑和超越自我的轉型,以時刻牢記“國之大者”的胸懷實現新型科技智庫價值和功能的現代化,在關鍵時刻發揮“國之重器”的人才和戰略作用。
堅持科技智庫人才的創新性特征,以突破性成果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筋骨”支撐。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放眼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主要國家都將科技創新作為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成為大國博弈的鮮明時代特征,對科技創新人才的爭奪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關鍵角力點。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加強科技智庫人才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與塑造,成為提高科技智庫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科技智庫人才來說,要通過創新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打造與現代化要求相契合的中國特色科技智庫研究機制與研究理念,解決重大的原創科學問題,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以高質量研究成果助力決策支撐、引領科技發展,在原始創新上尋求自我突破,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乘風破浪,在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科技智庫人才要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征程上砥礪創新,站在各國科技較量的最前沿服務國家安全與發展,有力釋放創新第一動力,搶抓科技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先機,激發科技智庫人才的內在創新活力,以突破性的核心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進科技智庫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筋骨”支撐。
突出科技智庫人才的數字化特征,以數字科技賦能科技智庫實現“智能決策”。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以新模式賦能智庫各領域和全過程,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智庫數據和信息資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將工程化思維、規范化流程設計、處理自動化、功能集成化等工程學要素融于智庫信息保障能力之中,為促進智庫能力提升和轉型升級提供了便利。科技智庫人才的知識儲備、理論儲備和思想儲備、數據信息儲備以及敏銳洞察能力決定著科技智庫的戰略高度和戰略預判能力,是科技智庫競爭勝出的法寶。科技智庫人才要適應數字化發展的時代要求,適應網絡應用場景和流量模型的不斷變化,以網絡系統的形式整合全球資源,推動全球合作,加強數據支撐能力建設,利用數字化技術做到定量配給、精準預測研判,從而提高智庫產品的可靠性。要利用數據算法建立分析和預測模型,運用量化指標開展計量研究,發揮數據融合分析、多尺度數據耦合等大數據技術作用,實現對智庫研究對象和議題的精準、科學、全時、全樣本數字化挖掘和實證性分析,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減少個體主觀性偏差,推動智庫成果及時有效對接決策需求,為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和重要依據。通過打造數據空間以及暢通網絡數據渠道,可以快速便捷地獲得研究資源,提高運用系統性數據分析進行決策咨詢的實踐功能,進一步拓寬建言、引導、評估等渠道,從而推動建設特色化、專業化的新型科技智庫。
增強科技智庫人才的復合性特征,以復合型人才建設高水平的“人才高地”。隨著數字化的發展,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互動方式復雜多變,對于科技智庫人才的成長性思維、學習能力、數字技能等要求迅速升級,需要具有更為多元的復合知識背景,以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要求。科技智庫間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是智庫人才的競爭,智庫的高質量發展與智庫人才隊伍的高質量建設密不可分,智庫團隊的學科背景是否多元、年齡結構是否配搭合理、閱歷經驗是否豐富等要素,直接關乎智庫成果的質量和智庫影響力的大小。在新發展格局下,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區塊鏈、腦科學、基因編輯等新興技術蓬勃發展,科技智庫的發展一般不僅局限于單純的科技領域,往往會跨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知識產權、管理、行業等諸多領域,需要科技智庫人才具備扎實的各領域理論知識。科技智庫人才應當以自然科學知識背景為主要基礎,集中增強核心學科理論,同時覆蓋主要學科,增加與科研一線及政府決策部門的交流互動,推動科技智庫人員知識結構的多元化發展。通過基礎學科與多學科的培養訓練、專業知識的交叉與融合、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多崗位歷練,必將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廣泛匯聚高水平科技專家智慧,為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人才高地提供智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