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用好各方面資源和力量開展國際傳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更加積極主動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光明網圍繞“國際傳播”主題,邀請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開和教授進行系列訪談,深刻探討我們國際傳播面臨的困局、如何開展國際輿論斗爭、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國際傳播講述方式:闡明事實與發展邏輯,表里相依
問:當前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國際輿論斗爭日益激烈,但是相比歐美國家,我們在國際傳播中還是稍顯經驗不足,力量不夠,您能不能分析一下我國國際傳播的短板所在,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陳開和:這要分時期來看,不同的時期我們國家面對的國際環境,包括輿論環境等都不太一樣,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我們國際傳播經驗不足,力量不夠。只是總的來講,跟西方大國相比,我們在傳播的落地渠道,媒體的到達率、覆蓋率等等方面,確實還有一些差距,有一些短板,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要看到我們不同時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
具體來說,首先在國際輿論場上不管是傳統的媒體,比如廣播電視,還是新的網絡平臺,比如網絡媒體,占有優勢的還是西方。這是我們需要去改善和發展的地方。
其次,在國際傳播中,我們的講述能力還有待加強。國際傳播中的講述有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展示性的,展示我們的事實,我們的發展狀況,這是能夠聽得到看得到的事實層面;另一個是論述性的,通過講故事的方法闡述我們發展背后的邏輯、道理和理論。這兩方面手段要綜合運用起來,既要展示我們發展的成果,也要把發展背后的邏輯論述清楚;既要有事實層面的內容,也要有理論層面的內容;既要自己說得清,也要別人聽得懂。比如在國際上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候,由于國外思維方式習慣與我們不同,需要我們轉換論述的話語方式,一方面,講述的道理我們自己要能夠說得清、聽得懂、講得通;另一方面,也要讓外國人能理解思想背后的深刻內涵,被說服和打動,也就是要做到融通中外,這是我們國際傳播工作目前需要加強的地方。
國際傳播要用好兩種敘事方式
問:上面提到國際傳播分為展示性和論述性兩種,我們怎么用好這兩種特性做好國際傳播?
陳開和:展示性與論述性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敘事方法。展示性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能直觀看到的東西和故事都可以算作是展示性的內容,但是展示的內容不是必須有故事性。論述性的方法,在我看來也就是所謂的敘事性傳播,則是把事實放到一定的背景里,再把與事實相關的要素之間的互相作用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講過去十年的歷史性成就,我們就既可以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等各種形式呈現一個個具體的事實,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呈現事實發展的脈絡及其背后的原因。這兩者具體到國際傳播方面,就是要處理好一系列問題。
國際傳播要能答疑解惑。國際傳播要有好的效果,一方面要能夠吸引人,另一方面要能夠解答國外受眾的問題。對于中國如何在較短時間,尤其是過去十年里,解決了絕對貧困,這是國際上很多人感興趣的問題。再比如中國的綠色發展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如何解決貧富懸殊、如何實現共享等等,這些都是國際上感興趣和關注的話題,通過展示性的方法,我們已經把發展的成果很好地傳遞出去了,引起了國外受眾探索中國發展的興趣,但是論述性的方面做得還是不夠,還不能讓人理解我們發展背后的邏輯,這是需要傳播工作加強的地方。
國際傳播要有針對性。國際傳播面臨的環境和對象不是單一的,在中東、非洲、拉美的傳播方式就不同于歐美,甚至對于歐洲和美國我們的傳播策略也是不同的。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關注點也不相同,因而要關注傳播對象的興趣所在,努力實現我們想要表達的和對方想要了解的內容上的同頻。對發展中國家的傳播方式和內容,我們要通過展示性的敘述手段更多地展現我們發展的成果,傳遞我們發展的理念。發展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我們的成功經驗能夠極大提振發展中國家的信心。而對于發達國家,我們要通過論述性的方式,闡明我們發展背后的邏輯,傳遞出發展背后體現的是人類共同價值。
國際傳播要善于利用比較的方式。國際傳播也是跨文化傳播,由于立場、思維方式的差異,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因而展示一些事實之間的對比是國際傳播中一個很好的展開方式。對比的內容可以是中國國內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變化的事實,也可以是中外之間某些方面的差異。比較的目的不是表明中國最好,沒有任何問題,而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的所有成就是有其自身的邏輯和原因的。這種對比有時候表現為直接的交鋒,有時候是交流,通過對比的方式比較直觀地把我們的實踐成果和觀念傳遞出去。對于同一個議題,對比一下不同國家的做法,以及中國的做法,也能夠傳遞出我們的態度、表明我們客觀的立場。
面對平臺劣勢要避免陷入話語圈套
問:近年來面對美方惡意施壓,我們也陸續發布了《美國侵犯人權報告》《美國濫施長臂管轄及其危害》白皮書等等,但這些文件發表在國際平臺傳播受到了限制,面對這種國際平臺的針對我們有什么辦法嗎?
陳開和:我們發表的美國人權報告的內容,主要是來自于美國的公開材料,對美國國內也許不能夠產生很大的作用,但是對美國政府和國際社會也是有意義的提醒。另外一個作用在于能夠使國內民眾對美國的認知更加清晰全面,我們國內大部分人不是直接生活在美國,一些人對美國還是有一些過于美化的情況,通過這些報告能夠讓大家認識一個更加真實的美國。
關于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的問題,我們看到它們的管理是很有針對性的。一方面,海外平臺對我國媒體賬號打上“中國政府所屬媒體”的標簽,試圖引導大眾認為我國的宣傳都出于各種政治目的,打擊我國對外傳播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的傳播部門想法設法引導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輿論方向,大肆宣揚我國是“戰狼外交”,意圖破壞我國國際形象。這是我們在海外社交平臺傳播時候的劣勢,并且這種平臺劣勢是難以避免的。同時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不會很快發生變化,短時間內很難改變自身的做法和觀念,因而要改變西方對我國的刻板印象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需要不斷努力去推進對外傳播。我相信隨著我們國家發展越來越穩定,最終會用事實讓大家能夠好好地來認識和了解中國的觀念和實踐,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中國。
改變國際上的刻板印象、讓國際社會認識真實的中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期間要注意避免落入別人的圈套之中,面對一些重要問題時,態度要堅定、明確,該反駁的時候要非常有力地去反駁。比如有一次新聞發布會,講到新疆問題的時候,外交部發言人特地播放了一段視頻,讓大家看看一個曾經的美國官員,是如何談論美國對中亞和我國新疆的戰略意圖的。對照美國政府的實際行動以及圍繞新疆的各種言論,就能揭露美國政府編造的謊言,他們的意圖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實踐證明,平臺劣勢需要我們不斷用發展事實來填補,用事實有力地回擊,這種平臺限制最終就會徒勞無功,敵對勢力在輿論場上的抹黑打壓就會不攻自破。
總之,做好國際傳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斷深入,拿出來確切的、有說服力的資料,才能增加我們對外傳播中的論述能力和說服力,從而避免落入西方構建的話語陷阱、突破社交平臺限制帶來的傳播劣勢,從而達到一個好的傳播效果。
(光明網記者李彬采訪整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