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建構了一個個精神坐標,形成了獨特的精神譜系,這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寶貴財富。在迎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光明網理論部將陸續推出系列理論稿件,闡述中國共產黨人百年來形成的偉大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當代價值。敬請關注!
作者:張文杰(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作為20世紀中國革命史最能影響世界格局的重要事件之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氣壯山河的歷史史詩,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獨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必須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獨具特色,是一種在逆境中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從逆境中通往勝利的偉大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構筑起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其中,長征精神具有獨特意義:它以艱苦卓絕環境下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為特色,為從困厄向勝利的轉化提供了一種精神傳統。在每一個歷史階段,尤其是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都會給人們以強大精神支持。毛澤東曾在《矛盾論》中對1927至1937年的時局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解讀:革命斗爭中的某些時候,困難條件超過順利條件,在這種時候,困難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順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黨人的努力,能夠逐步地克服困難,開展順利的新局面,困難的局面讓位于順利的局面。1927年中國革命失敗后的情形,中國紅軍在長征中的情形,都是如此。
可見,長征精神不僅是堅定理想、攻艱克難、勇于犧牲的精神,更是一種在逆境中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從逆境中通往勝利的偉大精神。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邁上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對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條件下,應對復雜局面,戰勝風險挑戰,尤其需要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從逆境中通往勝利的偉大長征精神。要從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出發,總結運用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弘揚長征精神,是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實踐需要。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今天的長征同當年的紅軍長征相比,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走過的新長征之路相比,雖然在環境、條件、任務、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異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開創性、艱巨性、復雜性的事業。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進展,奪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成效,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貪圖安逸、不愿繼續艱苦奮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愿繼續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弘揚長征精神,是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考驗風險的需要。新的歷史條件下,黨面臨諸多考驗和風險,如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黨員干部存在著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等等,我們要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和發揚包括長征精神在內的革命精神。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理想信念和堅強革命意志,就能把一個個坎都邁過去,就一定能夠取得新長征的勝利,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新時代踐行長征精神,必須把握其科學內涵,切實結合工作實踐和思想實際,把好傳統好作風落在實處。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激勵和指引著紅軍一路向前。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共產黨人總體上依然堅守黨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但隨著市場化、全球化日漸深入,世俗化、功利化也侵蝕了一些黨員干部,使他們逐步喪失了理想信念,甘做金錢、權力和美色的俘虜。還有一些黨員干部在理論學習上同黨中央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沒有做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因此,要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保持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長征途中,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鏖戰獨樹鎮,勇克包座,轉戰烏蒙山,擊退上百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沒有英勇犧牲、一往無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今天,盡管時代條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但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傳統仍然要發揚下去,全黨同志要增強信心、勠力同心,保持憂患意識、增強斗爭精神,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現在,外部環境復雜,風險挑戰嚴峻,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實現偉大事業,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持續奮斗。奮斗是曲折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我們要始終發揚大無畏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
堅持獨立自主的求實態度。長征的勝利,使我們黨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建設、改革道路,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才能把革命事業引向勝利。這是在血的教訓和斗爭考驗中得出的真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為這條路最符合當今中國的實際,是一條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堅持顧全大局的緊密團結。團結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的重要保證。長征的勝利,實現了在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基礎上全黨的空前團結、紅軍的空前團結。沒有這種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團結,中國革命勝利是不可能實現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56個民族56朵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主義和暴力恐怖主義,加強民族團結,攜手共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軍民一致、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長征勝利啟示我們: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新時代傳承長征精神,要打造好紅色文化的精神地標,把紅軍長征經由的萬水千山作為傳播長征精神的“大課堂”。長征精神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遺產,作為中國人民可切身感知的、足以凝心聚力的典范所在,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但也必須看到,在利益格局日趨復雜、文化價值日益多元的今天,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距離的拉開以及代際更迭等等,以長征精神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面臨著有效傳播傳承的困境和衰減蛻變的危機。因此,新時代傳承長征精神,必須創新講述長征故事、傳承長征精神的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工作。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明確,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形成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對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做大做強中華文化重要標志進行了部署安排。同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0年11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在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探索新時代長征精神傳承之路的重要舉措。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必將成為重要的文化地標,成為弘揚和傳承長征精神的重要場所。
應該看到,紅軍長征經由的萬水千山、穿越的民族聚居和雜居地、戰斗和轉移依托的軍事地形、沿線發生的重大事件遺址,具有顯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屬性。這些空間性、地域性的文化符號,為人們由感官感觸、理性認知上升到精神感召提供了中介,是講述長征故事、傳播長征精神最生動、真切、獨特的課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到這樣的“大課堂”中去實際感受和體驗一番,也就不能夠對長征精神有具體、真切的感受。
當然,長征精神以自然人文地理作為載體,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升華也需長征精神作為指向。否則,長征精神將很容易淹沒在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喧鬧的世俗場景中。如果不再講述紅軍過草地的故事,松潘草原就不會成為艱苦卓絕的精神寫照,不過是有著四時風景和藏族風情的廣闊無垠的草原;如果遺忘了飛奪瀘定橋的傳奇,瀘定橋就不會成為英勇無畏的精神豐碑,而是大渡河上一所見證了藏漢互通的古橋……沒有長征精神的指向,長征沿線風貌就只能展現為以“風光旖旎、民俗風情”著稱的人文地理景觀,相關走訪行為也只能局限于以“游山玩水、打卡曬圖”為主體的觀光游覽活動。基于此,必須把自然人文地理和長征精神結合起來,使人們在自然人文地理的大課堂中感受長征精神、體悟長征精神,實現由感官感觸到理性認知、再到精神感召的升華,從而激勵起邁向新時代新征程的精神動力。
相關閱讀:
【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專家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立黨興黨強黨的豐厚滋養
【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專家談】學習研究中國共產黨精神及譜系正當其時
【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專家談】弘揚西柏坡精神,自信書寫時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