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
?五年規劃是引領時代前進的航標。從1953年至今,在13個五年規劃(計劃)指導下,我國僅用幾十年就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從一窮二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8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開門問策,謀篇布局“十四五”。?“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很多未來發展的中長期問題都要在這五年破題。就此,光明網理論部邀請業內多位專家學者推出系列解讀文章,就如何破題“十四五”進行專業性地深入研討。
作者:江蘇大學財經學院教授、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孫華平
習近平總書記8月24日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較為粗放,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實現內涵型增長正當其時。今年以來中美貿易爭端日益加劇,加之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了人們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深刻影響了經濟主體的行為和預期,全球經濟系統正在重塑。從生產的價值鏈分布角度來看,過去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是我國逐步嵌入全球經濟大循環的過程。在這過程當中,我國已經躍遷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同時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但另一方面,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風險也日益暴露,國內某些產業的低端鎖定效應也越發突出,某些區域的發展存在日益萎縮的窘境,同時技術創新的“卡脖子”現象愈加明顯。因此,依托雙循環實現內涵型增長,構建自主可控安全的產業體系,不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一、雙循環的戰略內涵與實現機制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基于對當前形勢綜合判斷而形成的最新戰略部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通過“三來一補”等貿易形式逐步與歐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形成了良好互動,通過知識溢出實現了經濟系統的逐步躍遷與動態升級。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不僅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同時也擴大了就業,搞活了市場,產業體系逐步完善,這個階段可以稱之為外循環為主的經濟增長階段。但進入經濟新常態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重要的戰略方向,而內需的持續擴大成為戰略基點,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成為新時代的鮮明特色。
雙循環的核心是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產業鏈的核心是資本化,創新鏈的核心是商業化,兩者融合的前提是市場化,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的重點是價值鏈動態升級。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越加迅猛。雖然某些國家采取了逆全球化的一些措施,但是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仍然難以逆轉。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是全球化繼續深入推進的比較優勢之一,目前正是我國完善價值鏈并提升產業鏈的最佳時機。如果把國內市場比作血液循環系統的話,全球市場正如呼吸系統所需要的空氣一樣重要。雙循環的兩大維度對于構建健康的經濟系統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背景下,需要進一步探索構建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良性互動平臺,做大做強企業主體,提升產學研協同水平,利用功能性產業政策培育有能企業。具有動態創新能力的跨國企業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角色,也是建立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推動力的內循環體系的基礎。
雙循環的關鍵是重塑國內區域市場。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需求端需要再平衡,而供給端亟需再整合。在不斷擴大內需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市場厚度,拓展區域市場深度,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我國幅員遼闊,產業門類齊全,構建統一大市場不僅有規模優勢,還有市場縱深的潛力,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已經奠定了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而學習來自發達國家的知識和技術,是實現經濟追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保障。因此,持續推動創新要素整合、大力開展開放式創新仍然十分關鍵。依托國際國內市場利用好兩種資源,打造更為高效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是實現雙循環有效運行的重要前提。
二、雙循環促進內涵型增長的創新路徑
隨著疫情影響的不斷擴大,國際間貿易流、資金流、服務和人員往來進一步受限,全球創新鏈和價值鏈循環受阻,斷鏈風險不斷加劇,跨境投資和國際貿易明顯放緩,國際經濟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中國已經深刻融入了全球產業鏈和創新鏈,某些產業甚至開始引領世界潮流。當然,絕大多數產業還是急需提升附加值,做好進一步的升級內功。當前,全球貿易格局正在重構,中間品貿易比重上升,服務貿易比重也在加速提升,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網絡結構呈現多鏈條交織狀態。對我國而言,大力推進制造業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攀升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雙循環的背景下做好補短板呢?
首先,要大力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內循環順利實施的前提是不斷提升居民收入,要堅持以民為本,民富為基,惟如此經濟才可持續和暢通。為此需要把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作為抓手,不僅要從整體上擴大要素市場配置,加快要素市場發展,還要根據不同要素的屬性和市場化程度差異,分類施策。我國各區域行政壁壘的客觀存在阻礙了各類生產要素在區域經濟帶內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制約了資源最大效益的發揮以及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產業布局和協同發展。同時,要素市場建設也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政府需要健全資本和知識產權等要素市場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運行機制,并完善政府監管水平,提升政府服務質量,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應加快推動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統一市場建設,進一步放開戶籍限制、打破區域分割,減少勞動力等要素跨地區、跨部門間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加強區域間和區域內合作機制建設,基于城鄉一體化深化土地市場化改革,通過地區間交通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有效降低人才和創新等各類生產要素空間流動的交易成本。
其次,主動完善產業鏈并提升價值鏈。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尤其是全球價值鏈的網絡結構中,中國已經成為鏈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核心節點,居于全球產業鏈和貿易網路的樞紐地位。據統計,制造中間產品的全球貿易中約有20%來自中國,中國的出口產品已經從消費品擴展到資本品,中國的電子電氣設備、高科技零部件等行業出口占全球比重超過五分之一。同時,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出口、進口份額都非常高,表明該產業已經深刻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網絡。另外,中國對能源、金屬、木材等上游原材料的進口依賴程度較大。因此應高度重視海外能源與礦場資源,加快戰略性資源的安全性布局,打造一流競爭力跨國資源企業,保障國家戰略資源安全。當前的疫情危機正是提升產業鏈韌性并打通我國創新鏈的重要契機,尤其是大力提升產業數字化的重要戰略窗口期。隨著防疫常態化措施的推行,采用數字經濟助力防控、大力推行非接觸式物流和網上云端服務正逢其時。疫情期間傳輸軟件服務數字產業鏈條蓬勃發展,有效支撐了區域經濟融合和高質量發展。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應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速度,為疫情后世界經濟重啟做好充分準備。應鼓勵企業積極采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提升交易效率,精準匹配供需信息,促進經濟信息聯動共享,提升資源配置水平。
再次,要提升國際創新鏈治理水平。新發展格局決不是簡單的國內封閉循環,而是高水平開放基礎上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雙循環的背景下,我國需要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把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結合起來,實現從初級要素參與國際市場到高等要素融合的動態升級。根據新的經濟戰略,要從之前的商品貿易流動型開放走向共融規則認同基礎上的制度型開放;重新梳理區域比較優勢,依托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重點城市群,從簡單數量型單項外資引進向內涵型雙向投資轉變,把引進來與走出去有機結合起來。鼓勵有條件本土企業走出去,在境外設立生產基地與收購國外企業,尤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工業園區與科技合作示范區,培育中國的本土扎根型跨國公司并實現全球化運營。同時,激勵企業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依托國內價值鏈和超大規模市場繼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站在內地開放型經濟高地積極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并以國際化合作視角來解決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中的產能過剩與技術封鎖問題。積極推進“海外中國”建設,促進我國跨國型企業對東道國本地化創新資源的吸收與利用,大力促進逆向知識溢出,并逐步提升國際創新鏈治理水平,探索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