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五年規劃是引領時代前進的航標。從1953年至今,在13個五年規劃(計劃)指導下,我國僅用幾十年就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從一窮二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8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開門問策,謀篇布局“十四五”。?“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很多未來發展的中長期問題都要在這五年破題。就此,光明網理論部邀請業內多位專家學者推出系列解讀文章,就如何破題“十四五”進行專業性地深入研討。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淑梅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8月24日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再次特別強調,“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座談會上也明確要求,“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不僅為如何在國際科技合作中創新共贏指明了方向,而且為“十四五”期間國際科技合作工作作出了部署。
我國第一個國際科技合作政策《“十五”期間國際科技合作發展綱要》于2001 年發布,提出“國際科技合作最重要戰略目標應當定位在促進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上”。2006 年,科技部發布了《“十一五”國際科技合作實施綱要》,要求“努力在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三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2011 年,《國際科技合作“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 “推動我國科技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十三五”時期,國際科技合作演變為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科技部在《“十三五”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中進行了全面部署。
隨著中美經貿摩擦的升級、國際科技競爭的加劇,我國國際科技合作也迎來了嚴峻的挑戰。國際科技合作的思路需要轉變,合作的途徑亟需創新,開放創新因而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主題詞。將國際科技合作與開放創新有效銜接,是新時期“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對國際科技合作提出的具體要求,是基于我國已經連續完成國際科技合作四個五年規劃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期間,也就是第五個國際科技合作規劃提出的新要求。
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科學技術本身是世界性的,因此發展科技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近年來,國際科技合作已經發展為科技創新的手段和保障措施,同時也日益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和有機組成部分。國際科技合作不僅是國家總體外交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重要支撐,是在新形勢下構建開放創新新格局的重要路徑。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競爭,不斷提升統籌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的能力,這樣的開放創新將成為我國國際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并不等于自己創新,或者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創新。自主創新包括三方面的內涵:原始創新;開放式的集成創新;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創新可以是封閉式的,也可以是開放式的。與傳統的封閉式創新不同,開放式的自主創新需要企業融合外部思想、知識、技術、資源進行創新。也就是說,相較封閉式,開放式創新的思想不僅產生于公司內部的研發部門,公司的其他部門,公司的外部,包括國外都可能成為創新源。開放式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目標是一致的,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就要倡導自主創新,不是封閉起來以自我為中心的創新,而是開放式創新。企業要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就必須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里共贏。針對當今技術創新周期縮短,創新風險提高的共性問題,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合作研發的方式進行聯合創新。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是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就必須善于獲得、整合并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才能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等政策文件中,都將科技創新國際化戰略、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促進創新資源雙向開放和流動作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從國家戰略層面推動國際科技合作,我國加大了國際科技合作力度,設立了國際合作專項基金,積極參與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同時,我國的崛起喚起了世界與我國科技合作的強烈愿望,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分享中國崛起的利益,與我國進行科技合作。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積極地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合作論著和專利數量急速增長,合作領域和學科范圍逐漸拓寬。
自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國際科技合作已經成為 “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建“一帶一路”極大地促進了沿線國家(地區)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打開了機遇之窗。從科技合作入手,我國有關部門和企業組織沿線國家(地區)共同研究解決各自發展中的重大挑戰和問題,得到了“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的廣泛支持與高度認同;以科技合作為先導,有效實現了我國優質產能的向外投放和科技成果的轉換,促進了沿線國家(地區)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了其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通過科技合作與人才培訓,知識界和科技界的有效溝通已經帶動起各階層、全社會的“民心相通”。在“一帶一路”共建中,科學技術的引領、支撐、服務作用凸顯,國際科技合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提升,我國與沿線國家(地區)的合作逐漸成為將國際科技合作與開放創新有效銜接的典范。
“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合作應從落實黨和國家的外交大政方針、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促進科技人才交流、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引導企業積極“走出去”,以及完善合作政策、優化合作環境等方面,全方位謀劃合作布局,開放創新地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引進來。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務必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需要全面參與全球科技治理體系的改革建設,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必須積極參與全球知識產權體系、國際技術標準體系和產業技術發展規則的改革和完善,提高中國話語權,為營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科技創新環境貢獻中國智慧。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國際科技合作也將面臨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實踐證明,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是推進國家科技發展、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提高科技競爭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國際關系的重要手段和現實支撐,也是解決跨國、跨區域和涉及全人類共同利益科學難題的關鍵途徑。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期,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既是我國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的大勢所趨,也是全世界共同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客觀需求。監測與評估我國國際科技合作,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的績效管理,及時提煉諸如“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的成功模式,研究國際科技合作促進經濟增長的機理和路徑,不僅能夠提高技術水平,讓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升國際科技合作的經濟效應,而且可以通過技術幫扶改善有關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條件和質量,推動工程技術的跨國流動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