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⑩】
作者: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 王炳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革命實踐產生偉大的革命精神。任何精神形態的出現,都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和歷史條件,深化中國革命精神研究,需要深入挖掘、清楚梳理革命精神的實踐基礎和思想來源。
一、革命精神根本上來源于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
革命實踐孕育革命精神,革命實踐是革命精神發展的動力,革命精神推動革命實踐發展。革命實踐與革命精神的關系,決定了我們在開展中國革命精神研究時要高度重視史實研究,尤其要重視開展黨領導人民群眾的不懈奮斗史、理論探索史和自身建設史研究,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史料,準確判斷歷史形勢和把握歷史脈絡,堅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既實事求是地講出歷史的本然,又令人信服地講出歷史的所以然,這樣才能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厚重感。
二、革命精神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實踐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是革命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革命精神中蘊含的鮮明的群眾觀念,這一觀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作為革命精神核心要素之一的“實事求是”,深刻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各方面。可見,無論是哪個時期,無論側重哪個方面,革命精神中都始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尤其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可以說,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精神思想層面的生動體現。只有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把握革命精神的靈魂。
三、革命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升華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和獨特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淀深厚、博大精深,雖然其中也有糟粕,但更多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寶貴精神財富,尤其是蘊含其中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觀念,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價值理念。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凝練和總結而成,與傳統文化相互作用,關系密切,可謂水乳交融。
四、革命精神吸收和借鑒了世界文明優秀成果
馬克思主義反對那種把無產階級文化、社會主義社會同整個人類文明、資本主義社會對立起來、割裂開來的觀點。無產階級所創造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適應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需要,在吸收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積極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在無產階級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革命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同樣吸收和借鑒了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國外學習和吸收的新思想、新理論,所見所聞的文明成果,對早期革命家確立信仰、選擇道路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使他們能用寬廣的眼界和胸襟觀察和把握世界發展局勢,對中國革命實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對革命精神形成產生了積極影響。此外,黨還十分注重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和技術,為我所用。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②】領會紅船精神,拓展新的航程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③】大力傳承、弘揚和踐行焦裕祿精神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④】弘揚焦裕祿精神,凝聚新時代中國力量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⑤】焦裕祿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⑥】以偉大改革開放精神引領新征程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⑦】傳承航天精神,建設航天強國
【“精神的力量·新時代之魂”理論解讀⑧】紅船精神的思想內涵與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