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去讀她的作品?
北京晨報:蕭紅走紅,她的作品卻少人了解,在您看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現象?
喬新生:年輕人不讀文學作品其實很正常,人們說18世紀是詩歌的時代,19世紀是小說的時代,20世紀是散文的時代,而現在是短信的時代。18世紀的歐洲,人們在漫漫長夜,手捧一本書,圍坐在壁爐前,一邊聊天,一邊讀書,那樣的生活曾經被無數人傳頌和向往,但是現在不是18世紀了,現在是21世紀,這個時代的人,倘若人人都去讀小說,那才不正常,即便是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讀他作品的人也不是很多。
北京晨報:那么是否小說本身已經不重要了?
喬新生:今天的人們生活在快餐時代,習慣了用最短的時間,接受最多的信息,所以常有人說今天是——輕閱讀的時代,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無可逆轉。在這樣一個時代,出現蕭紅熱,不是什么壞事,僅僅關注她的外在,關注她的私生活,也沒多大關系。至少人們關注她,就會想知道她真實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的,至少回去網上查一下,只要查過了,自然多少能了解一點兒那個時代的苦難,不會數典忘宗,這就夠了。當然,我們更期望人們去閱讀她的作品,她畢竟是一個作家,關注作品比關注作家的私生活當然更好,也能夠獲得更多的了解。
從蕭紅了解真實民國
北京晨報:閱讀蕭紅,您認為最應該注意的是什么,她的作品會給現代人什么樣的收獲?
喬新生:當前有一個非常值得擔憂的現象,很多學者、文化名人,他們通過各種媒介,非常用力地在美化民國時代,他們眼中的民國時代,學生可以打蔣介石,教授的工資非常高,想說什么說什么,似乎就是一個黃金時代。
北京晨報:這樣的印象不對是嗎?
喬新生:當然不對,他們忘記了,那是最混亂的年代,是絕大多數普通人連最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證的時代,饑餓、戰爭、災難接踵而來,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是最壞的時代。少數的精英確實能夠高高在上,衣食無憂,可以自由地研究學問,但是那僅僅是極少數,決不能代表一個時代。那些美化民國的人們忘記了,如果民國真的那么美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奮起反抗,最終推翻民國時代呢?今天我們討論蕭紅,她之所以在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筆,正是因為她能夠準確地把握時代,記錄了那個時代真實的苦難和挫折,因此,重新閱讀蕭紅,對于今天的人們糾正錯誤的認識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文化最怕斷裂
北京晨報:在許多作品中,更加著重描述蕭紅私生活的方面,甚至種種演繹想象,是否有過度消費的嫌疑?
喬新生:今天重塑歷史人物,必然會有許多想象、變形、夸張。但這些都不算是什么大問題,因為關注本身就是影響力,人們對某個人物有了興趣,自然會去了解她的方方面面。真正需要擔心的是,文藝創作者不能迎合年輕人的生活,我們知道,在今天確實有很多人過著蕭紅那樣的生活。而是應該關注歷史人物對文化傳承的好處,文化最怕的兩件事,一是時斷時續,而我們,在百年之中經歷數次文化的斷裂,二是價值扭曲,那樣會產生非常可怕的后果。
北京晨報:怎樣做才能改變這樣的狀態呢?
喬新生:其一,一個社會應該有主流價值,而執政者需要率先垂范,不能只要求別人,自己卻全不尊重。不能一邊掃黃打非,一邊抓住貪官卻全都有情婦,這樣的情況下,人們自然不會認可主流價值。其二,知識分子、有影響的公眾人物,要成為道德模范,要是知識分子把自己當娛樂明星,那就很可怕。其三,拯救整個社會價值的混亂,要能夠換位思考,很多年輕人對感情非常輕率,朝秦暮楚,自然會喜歡蕭紅那樣的生活。但是公道不公道,就怕打個顛倒,假如你的男朋友、女朋友是這樣的,你會怎么想?如果能夠換位思考,我想,這種價值的扭曲必然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