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伴隨著苦累與煩惱,學習的快樂正是穿越苦與累,從而增長知識才干、磨煉意志品質,收獲精神的愉悅和成功的快樂。學習,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學習永遠不可能是一種愜意的享受,這是不爭的事實。衡水中學認為“塑造吃苦精神,嚴格要求,追求卓越,追求成功”,本身就是在進行素質教育。對此,專家表示極大的反感,但又實在給不出反駁的理由,只能泛泛而談一些“生動活潑,個性發展”的套話?!吧鷦踊顫姟北厝慌懦狻俺钥嗑瘛眴??“追求卓越”就不能發展個性嗎?專家這套形而上的咒語貌似振振有詞,卻實在空洞蒼白、無病呻吟、牛頭不對馬嘴。
衡水中學的學生苦嗎?當然苦。累嗎?當然累。但學生情愿,且不損害身心健康,這是事實。同學戲稱學校為“煉獄”,于是專家們很興奮,以為是非人道之明證。殊不知,“煉獄”出于坦丁《神曲》,它介于地獄于天堂之間,從比喻意義上說,學校大概既不能稱之為天堂,也不是地獄!況且,專家們所熱衷的天堂在哪里?“有仙山瓊閣”“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
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要經受艱苦的磨煉而成長,只是艱苦的內涵有不同。戰爭年代炮火連天,一批批熱血青年為救國救民效命疆場,苦不苦,累不累?且不說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的紅小鬼。文革中插隊落戶,上山下鄉,浩浩蕩蕩奔赴邊疆的那一代人,耕田勞作之艱苦,掙工分養活自己的艱辛。這些被稱為知青的都是些初高中學生,他們苦不苦,累不累?放眼現實社會,哪一階層勞作不辛苦?虛張聲勢宣傳當下高中生的不幸和痛苦,這既不客觀也不公正,這于年輕一代的精神成長并無好處。一方面有專家提倡所謂“挫折教育”,一方面又哀嘆高中生的不幸,這是理論的混亂。“人格教育”呀,“生命教育”呀,這是專家喜歡念叨的名詞,似乎一考得好便是魔鬼訓練,一重視知識教學就意味放棄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赫爾巴特說,一切教學都是教育。學校中人格、生命諸種教育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它與各科教學緊緊關聯,也與學校的各項活動交織在一起。高考的拼搏本身便是生命的教育,遵照規則、公平競爭,便是人格的教育。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實際生活就是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才是可能的。讓現實的人如其所是地出場,撇開一切教條主義和主觀臆想,這就是馬克思的現象學還原的方法,這才能定義與闡述具體的人、人性、人格、生命等。
路在何方
實干興邦,清談誤國。溫情理解民意,在改革中且思且行,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
一方面是詛咒高考,一方面還是考試思維。高中教育改革的出路,其一是加強職業教育,其二是普通高中的特色化發展,而不是盯住高考,在攤平師資與生源上不斷做文章。高考制度是有用的,它可以檢測與評價學生最為基本的素質與素養,諸如知識與智力的水平、意志品質和行為能力等。但它的作用又是有限的,因為人的內在素質、他的豐富性、獨特性以及在實踐中的社會發展性,任何一種檢測手段都不可能全面地、準確無誤地評價。高考制度更不可能滿足各個方面的需要,諸如:教育要養成德性,德性怎么考?教育要培育人格,人格怎么考?教育要培養創新人才,創新怎么考?想到什么重要就考什么,就要去折騰考試,讓他擴容,結果是考試制度不堪負擔。高考說到底主要是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接受能力,看他是否能適應未來的大學教育。高考并不能檢測該生能否成為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等等。高考成績出色,日后發展不良,并不能證明高考的無效。某人生病但長壽,某人平素健康但猝死,于是得出結論,生病可以長壽,生病也不必吃藥,這是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病人去醫院掛號問診,進行各種檢測,是為查出毛病,倘醫生坐堂,只是泛泛談健康之要訣,長壽之意義,這是治病嗎?某些教育學者類若此等庸醫。高考改革說到底是要讓高等學校能如其所愿地挑選它所需要的學生,而不是一味地折騰高中學校。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指向于學生自愿、高校自主、政府指導、社會監督的范式。
高考制度當然也可視作一種人類社會的游戲,它教人體會榮譽的價值并培養人對更高境界的追求。追求勝利和卓越,追求榮譽和杰出。高考制度既培養讀書上進的風氣,也傳遞公平競爭的精神,同時它保證了社會階層的變遷,避免出身門第對人的制約,造成社會的板結。人們仰慕“狀元”,是對優勝者由衷的敬佩,也寄托著對改變自身命運地位的期盼。因此,“私訂終身后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成為傳統戲劇話本永恒的話題,所寄托的是下層人士良善的愿望,它有利渲泄情緒,平衡社會心理與社會生態。讀書改變命運而不是造反有理,這有利社會穩定。激進的道德家大概視此為保守,視為欺騙和麻痹群眾,視為封建意識。社會尊重高考“狀元”,稍作議論,教育專家便非常憤怒。但小品演員丑化殘疾人,他們倒以為當然;影視劇歌頌皇帝,他們認為當然;各種文化講壇津津樂道歷史上種種計謀權術,他們也認為當然。獨獨社會上于某一時段熱議高考“狀元”――這些平民的孩子,稱贊他們的聰敏與勤奮,專家便義憤填贗,認為封建意識,在狠批打倒之列,呼吁政府部門加大查處力度,不得寬恕。民間素樸的愿望,怎么就犯了天條呢?
號稱公知的學者,居然以霸道的口氣、聲色俱厲地責問說,誰將高考狀元的分數泄露出去的?否則媒體怎么知道誰是“狀元”,哪個學??嫉煤??一定要嚴肅查處!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理應享有本人、本校、本地區高考情況的知情權,這大概屬于基本的人權吧。高考的分數也要對民眾保密,而且不許媒體議論,否則便是炒作,要查處。封鎖消息,鉗制輿論,這是現代文明社會的作為嗎?魯迅先生當年說:“秀才想造反,中了舉人就打官話”。看來,某些學者一旦壟斷了話語權,其專橫的程度絕不下于一般的官僚。“鴛鴦繡出任人看”,無論贊美或者批評,衡水中學都應虛心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衡水中學并不盡善盡美,它大概也并不自命為中國基礎教育的唯一典范,但它佐助學生生命成長的不凡業績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衡水中學校長與教師嘔心瀝血的奉獻精神與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理應得到全社會的欽佩與贊揚。它告訴我們,將平凡做到極致便是卓越,事在人為。
上一篇:“公平公正”重千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