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教授 趙磊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4日上午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講時指出,中方愿將“一帶一路”的倡議與地區國家及區域組織發展戰略對接,打造規劃銜接、生產融合、協同跟進的地區發展新格局;支持互聯互通、產能合作等項目,讓地區人民共享融合發展的紅利。的確,亞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但依然有痛點,不聯不通就是痛點,通過“一帶一路”的五通建設,亞洲以及世界的共同體前景將更加聚化,即以“互聯互通”激活“新未來”。今天,“一帶一路”需要更多的標志性項目落地,需要實現硬聯通與軟聯通的結合,需要以通心工程解決“信任稀缺”的問題。雖然叫亞洲論壇,但博鰲的關注點與影響力已經遍及全世界。
中國的聚光燈效應在放大
筆者最近先后赴澳大利亞、捷克、意大利、英國等西方經濟體調研“一帶一路”。總體感覺是,西方國家高度關注中國的發展,認為中國擁有全球角色。具體來說,對中國的贊譽與期望集中在幾下幾點:中國是國際社會的核心國家,是全球治理的支柱國家(pillar);對中國預見以及規劃未來的能力印象深刻,認為中國領導層有很強的頂層設置能力;在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都共享著中國發展的成就,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很大,中國脫貧的規模和難度是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希望加強同中國的知識流動,加強人文交流。
與此同時,西方經濟體特別是歐洲對目前的發展狀況有消極情緒,認為自身的競爭力在不斷下降。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經常聽到如下的表述:歐洲地區的危機是長期性的,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等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歐洲地區的危機是系統問題,而不僅僅是政策問題,因此要系統性地改造,而不是技術性地改良。在經濟合作方面,相關國家希望在環保、現代農業、高科技、醫療保健、社會政策等領域加強同中國的合作,主動將其規劃對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在亞洲,周邊國家的領導人對中國經濟多持積極認可態度。他們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減慢,但依然超過諸多西方經濟體。亞洲諸多國家希望利用博鰲論壇以及“一帶一路”把握住中國機遇。例如,中澳自貿協定的簽署,對中澳關系影響很大,澳方認為中澳關系處于黃金期,兩國在投資、貿易以及人文交流方面非常活躍。很多澳大利亞企業正在思考,高工資但高素質的澳大利亞人如何增強國家競爭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打開中國市場。澳洲的傳統合作伙伴是歐美,現在經濟上向北看,集中精力開拓亞洲,特別是中國。在調研期間,澳方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一帶一路”包不包括澳大利亞,“一帶一路”對澳洲和亞太究竟意味著什么,“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關系如何定位,等等。這一方面反映出,澳方高度關注中方倡議,但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基礎薄弱(比如,認為“一帶一路”的核心是基建項目和輸出過剩產能),另一方面也說明我方工作力度不夠、針對性不強。與國內不斷有智庫、商會、媒體去歐洲、中亞等地區宣講、推介“一帶一路”項目相比,我們事實上忽視了澳洲等亞太國家在“一帶一路”中的優勢和機遇。
“激活”要先打通“痛點”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痛點可以概括為:在經濟上,一些經濟體逐漸擺脫了持續多年的衰退而恢復增長,但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前景仍不容樂觀。首先,投資不足的狀況難以在短期內改變。同時,失業率高居不下,青年失業率更是驚人,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在政治上,有些國家深陷危機,希望加速振興,但由于繁瑣、低效的制度限制,無法迅速采取行動。雖然啟動了改革方案,目的是簡化立法程序、提高國家效率。然而,相關改革牽涉的黨派與利益主體眾多,阻力巨大。在外交上,保守主義情緒相互傳染。諸多沿線國家的民眾目前最關心的議題是就業、衛生、移民、養老金等,外交政策的內向性更加凸顯,如英國啟動“退歐公投”就是具體表現。最后,難民、移民問題同民族、宗教問題相互交織,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
在此背景下,博鰲論壇以及“一帶一路”的受歡迎,是全球“灰暗背景”的一抹亮色,甚至可以預言全球會逐步邁入“新亞歐大陸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就是,國際權力重心逐漸向東方轉移,相關國家主動加強同中國、亞太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雙邊關系以及多邊制度安排,安全、經貿等硬實力積極同文化、文明等軟實力互聯互通。
“博鰲論壇”之后的三大工作要點
第一,除經貿合作外,要不斷加強人文交流,要努力推動國家之間的文化和教育合作。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中文課程,最近BBC的紀錄片《中華的故事》就非常受歡迎,每周有幾百萬英國人在電視機前觀看。澳、英、德等西方國家多次表示,希望加強同中國的人文交流,特別是在職業教育培訓方面,他們有優勢,愿意在工程、設計以及醫療保障等領域加強合作。目前,中國留學生正成為西方國家大學越來越重要的收入來源。在英國,其外交國務大臣雨果·施維爾明確指出,提高中英民眾的相互了解對“黃金年代”的維護非常重要。目前,英國政府開始加強有關中文的語言學習投資,鼓勵更多的英國學生學習中文。
雖然充分的語言、旅游、文化等人文交流未必能夠使政治問題迎刃而解,但畢竟人文交流是“通心工程”。1616年,東西方戲劇大師——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同年仙逝。2016年是兩位文學巨匠逝世400周年,中英兩國可以共同舉辦紀念活動,如推動《牡丹亭》等傳世名著在英國進劇場、進課程、進社區,舉辦湯顯祖-莎士比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文化交融、加深相互理解。
第二,如何使博鰲論壇的效果可持續,值得認真研究。筆者非常贊成有些專家提出的“離岸外宣”概念,即借助外部資源鮮活地講好中國故事。一是充分利用駐外華人華僑資源進行外宣傳播。華人華僑中一些精英已融入當地社會,諳熟所在國的語言文化,積累了廣泛的人脈資源。同時他們十分了解祖國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是溝通中外的有效橋梁。例如,《中國新聞周刊》英國版等媒體在這方面做了較有成效的嘗試,聘請的工作人員多是華人,他們具有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等主流媒體的采編管理經驗,倫敦、北京兩地采編中英、中歐重大新聞,本土操作,高端精準發行。其次,在投射文化軟實力方面,除了支持孔子學院之外,可借鑒日本和臺灣的經驗,適當考慮出資在歐洲高校設立“特定教席”。比如,英國牛津、劍橋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產生了很多世界知名的學者和各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可以鼓勵和支持一些中國機構和企業出資在這些高等學府特設“講習教授”或冠名,加強和擴大與中國相關課題的研究,他們從事學術活動和發表文章時,都會自然地產生學術與社會影響,如同行走的中國名片。此外,根據英國牛津、劍橋等已有的成功經驗,可以鼓勵和支持中國機構和企業特設或冠名獎學金、樓宇、甚至院系,如劍橋大學的賈吉Judge商學院,牛津大學的賽德Said商學院以及路透Reuters新聞研究所等。目前,可考慮在這類高校中由企業或個人出資設立“絲路”獎學金、“絲路”教席、“絲路”研究所等。
第三,要使“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真正落地。2015年的博鰲論壇期間,《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文件出臺,完成了頂層設計。2016年,要以博鰲論壇為契機,使“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真正落地。目前,英國的北方經濟引擎規劃與“一帶一路”對接的基礎較好,可率先打造成為中歐合作的標志性項目。英國歡迎中國投資,尤其是到英格蘭北部和北愛爾蘭等地區投資。英國北方經濟引擎規劃的出發點:使英國的南北方地區發展更為均衡、實現區域內核心城市的經濟聯動,等等。相關做法有:1、區域內的城市(曼徹斯特、利茲、利物浦、謝菲爾德、紐卡斯爾)啟動共同經濟戰略并進行聯合投資,以改善這些城市、城鎮及其港口之間以及城市內交通運輸網絡的連通性;2、相關城市組成“超級”經濟體,打破現有各城市獨立運營的狀態,創造充分的商業機會,實現智慧城市;3、區域內高校、智庫、科研院所組成學術聯盟,對相關議題進行聯合研究;4、政府的作用是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與支持,增強區域內企業對接國際市場的便利性;5、充分的連通性與便利性有利于提高該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吸引優秀人才以及創新型全球企業入駐該區域。
上述內容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長江經濟帶建設有啟示意義。此外,英國北方經濟引擎規劃區域在能源、生命科學、醫療保健、先進制造業以及物流等行業具備雄厚的實力,同時,該規劃涉及價值240億英鎊的投資項目,覆蓋從住房到能源、從科學到航運的諸多行業,應鼓勵我國企業以此區域為突破口,由此積累進入西方高端市場的資質條件以及人文經驗。
總之,博鰲論壇以及“一帶一路”必將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使各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積極探索合作之道,在確保各自國家擁有競爭優勢的同時,夯實共識基礎,在政策上逐漸采取去除貿易壁壘的措施,加強互聯互通,增強彼此的開放力度。(本文系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