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金 碚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強調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需要充分認識我國經濟所面臨問題的復雜性,科學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從樸素意義上說,供給就是出售,需求則是購買。供給方為產品賣方,需求方為產品買方。形成這一關系的前提是產品交換以貨幣為中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貨幣關系發展為一個復雜系統,包括供給側和需求側。前者是生產和提供產品的活動,即實體經濟體系;后者是形成購買力的活動,即貨幣經濟體系。與傳統社會中貨幣也是實體經濟產出品(貴金屬)的情況不同,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絕大多數貨幣不是由實體經濟生產出來的,而是由貨幣當局(通常是政府)和金融體系“創造”出來的。除了占少數的“基礎貨幣”由貨幣當局供給之外,流通中的絕大多數貨幣是由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通過儲蓄—放貸活動“創造”的,是信用的產物。于是,可以這樣粗略地理解:供給側為產品側,需求側為貨幣側。
由于存在這樣的供求對應關系,宏觀經濟供求平衡就可以大致理解為供給系統所生產的產品總量同貨幣系統所形成的流動性總量的均衡。據此可以設想,通過調控貨幣流通總量(流動性)對產品生產即經濟增長進行調控:當增長緩慢(失業率高)時擴大流動性(實施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寬松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加速;當經濟過熱時收縮流動性(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給經濟降溫。這就是以需求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宏觀經濟學干預政策的基本原理。
如上所述,貨幣量或流動性主要是通過金融體系的信用活動產生的“乘數效應”創造的,主要表現為“債務”量,特別是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額。于是,從需求側著力的經濟刺激總是表現為更多“舉債”。如果長期實行刺激政策、無節制的債務擴張超過一定限度,不良債務和不良貸款的比重必然上升,積累越來越大的風險。這就是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現實。
為了應對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實行擴張政策,實質上是擴張貨幣,加速債務增長(也叫加“杠桿”),以加大流動性來“創造”需求,遏制“自由落體式”的經濟下滑。這在一定限度內可以起到有效的調控作用。但如果不適可而止,必然導致供給方“產能過剩”和“庫存積壓”,導致債務而不是有效需求大量增長,有效需求仍然不足,而不良債務特別是銀行不良貸款卻越積越多。
在此情況下,如果為了追求高速增長繼續通過擴張貨幣刺激經濟,就意味著不良債務與過剩產能及庫存輪番增加,這無異于飲鴆止渴。因此,經濟策略轉向更加注重供給側是必然選擇。要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措施,簡政放權、消冗排毒,改善供給、輕裝前進。
上一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當好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