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王莉麗
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既要有世界眼光,借鑒國際上智庫建設的普遍經驗,同時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創造性地發展中國智庫模式。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歷程,都伴隨著思想的崛起。無論是選擇發展模式,還是維持國家強盛,都需要思想作戰略指導,智庫在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智庫的發展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社會的開放水平、知識精英的活躍程度和一國的文化軟實力。智庫作為政策決策過程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和制度安排,既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有力武器。
20世紀初智庫誕生以來,美歐發達國家智庫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并形成了成熟的運作機制和適應本國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傳統的發展模式與特點。美歐智庫數量和類型眾多,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比如美國智庫大多數強調自己獨立于政府、政黨,英國智庫則形成了與政府關系密切、黨派屬性濃厚、與政黨共進退的傳統。但綜合來看,美歐智庫之所以能夠產生強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它們在很多方面具有的共性,如政府的大力扶持、“旋轉門”機制使專家知識與政策實踐得以有效結合、多元化的資金來源使智庫穩定發展、以高質量思想產品為基礎的專業化信息傳播提升智庫影響力、通過智庫公共外交提升國家軟實力以及類型多元并形成互補機制等。
近年來,中國智庫發展很快,其數量從2008年的全球第12位躍居第2位,實現量的巨大飛躍,但在思想創新能力、國際影響力方面與中國大國地位還不相稱。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既要有世界眼光,借鑒國際上智庫建設的普遍經驗,同時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創造性地發展中國智庫模式。
當前,中國基本形成了官方、大學和民間智庫共存的格局,具有了一定規模和層次,呈現出典型的聚集發展態勢,規模和影響力較大的智庫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但不可回避的是,與美歐發達國家智庫相比,中國智庫在思想創新、傳播與消費方面還有不成熟之處。出現智庫泛化、過度傳播、智庫媒體化的現象;智庫參與決策咨詢缺乏制度性安排,涉及智庫業的法律法規幾乎是空白;研究質量與思想創新能力相對滯后,還未形成官方、大學、民間三種類型的互補機制;新媒體影響力與美歐國家智庫差距很大,許多中國智庫網站幾乎沒有國際影響力,更談不上熟練運用各種新媒體擴大自身影響力;中國智庫的公共外交意識和能力遠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的發展需要。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構建需要解決三個層面的問題:明確內涵和作用;在政府主導之下建立一套制度安排;加強以思想創新為基礎的信息傳播與公共外交,全面提升國際影響力。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誕生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土壤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原則,堅持獨立、客觀、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服務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服務于國家法制建設、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于中國與世界的合作共贏戰略。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之“新”,既有別于中國歷史傳統中的智庫,又不同于美歐智庫,要創新中國現代智庫模式。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是官方智庫、大學智庫和民間智庫多元、共同發展模式。其中,官方智庫貼近決策層,有明顯的體制優勢,是黨和國家決策智力支持的主力。大學智庫具有學科和人才優勢,要通過機制改革,使得大學智庫成為國家崛起的智力支撐。積極推動民間智庫發展,有重點地培育一批服務于國家戰略和公共利益的高端智庫。為此,要解決好以下問題。
首先,在政府主導之下健全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決策咨詢法律法規,把決策咨詢納入法定決策程序,實現專家咨詢制度的法制化。規范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相關制度,形成政府與智庫合作共贏的良性發展機制;完善信息支持政策,增強決策公示和信息公開力度,為高水平的政策研究提供信息基礎;加強對智庫的財政支持,建立專家咨詢勞務報酬制度,尊重專家學者的思想價值,激發創新活力;完善稅收支持政策,鼓勵發展基金會,鼓勵企業和個人對政策研究的捐助;構建多元發展、互為補充的智庫思想市場,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進行培養與規制。給予智庫更多運營和研究的獨立空間,同時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為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建設并管理好中國智庫的“旋轉門”,為智庫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其次,建立專業化、多層次信息傳播機制,加強智庫公共外交與新媒體建設,避免過度傳播,全面提升國際影響力。中國智庫需要充分認識智庫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與各國智庫建立密切的合作及交流機制,這有利于應對全球性問題,并為國家外交戰略的實施提供重要通道。要緊跟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運用公關技巧,結合受眾需求,調整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將提升新媒體影響力作為提升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的突破口,堅持以研究為主、影響力傳播為輔。
目前,我們處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探索階段,首先要做的是打好基礎,做好研究,平衡好思想創新與影響力拓展之間的關系,避免偏向過度商業化的道路。
上一篇:為決勝全面小康匯聚力量
下一篇:中國經濟轉型發力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