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2016年“兩會”前瞻】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論述。他明確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享發展和社會保障的有關講話精神,特別需要有能夠完整、客觀、理性地反映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進程的綜合評估報告。就此,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組織30多位知名社會保障專家學者編寫《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6》,2016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2016年“兩會”召開之際,光明網聯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人民出版社,以系列文章的方式推出《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6》的核心觀點,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體系建設進行全景式跟蹤評價和政策建言,由光明網理論獨家刊發,以饗讀者。
系列之九:
“十三五”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取向
作者: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青連斌
我國目前正在經歷著世界上規模最大,同時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齡化過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了“十三五”時期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這為我國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也預示著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將更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一)優化養老服務供給結構
在“十三五”時期,我國要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從而使城鄉廣大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基本得到滿足。這就必須優化養老服務供給結構,加大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更好的滿足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在居家養老服務方面,要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健全居家養老服務網點,引導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為居家老年人上門提供基本服務;鼓勵發展家政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定制化、個性化服務;不斷豐富居家養老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水平,夯實居家養老在整個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基礎作用。在社區養老服務方面,要嚴格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大力發展社區照料服務,推進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養老服務功能,具有為老年人服務功能的設施都要向老年人開放;實施社區無障礙環境改造,加快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改造,逐步增強社區的依托作用。在機構養老方面,要統籌建設各類養老機構,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托底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和境外資本興辦養老機構;充分挖掘現有各類資源的潛力,降低養老機構的空置率,鼓勵對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興辦養老機構,著力解決失能老人、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入住養老機構難的問題。
(二)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
2015年11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結束后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就轉發了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全國老齡辦、中醫藥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進一步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意見》提出,到2017年,醫養結合政策體系、標準規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專業化醫養結合人才培養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質和能力的醫療衛生機構或養老機構,逐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到2020年,符合國情的醫養結合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建立,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實現有序共享,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明顯提升。首先,要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要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協議合作,建設醫療養老聯合體等多種方式,為老年人提供一體化的健康和養老服務。其次,要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養老機構可根據服務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關規定申請開辦醫療機構,提高養老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能力。再次,要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與社區、居家養老結合,與老年人家庭建立簽約服務關系,為老年人提供連續性的服務。第四,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在制定醫療衛生和養老相關規劃時,給社會力量舉辦醫養結合機構留出空間,有條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第五,要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