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城鄉養老保險、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政治經濟學、義務教育、農民工市民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林義:加快城鄉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義表示,完善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的關鍵是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機制的創新。我國近年來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投資管理與投資績效方面已有豐富的經驗和探索實踐,也在企業年金投資管理方面有積極的探索。但多元化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方式及其安全有效途徑則是需要關注的短板。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向如果能夠與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化建設的戰略投資項目高度關聯,與新興產業投資項目高度關聯,無疑能夠實現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與實體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確定的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作為唯一受托人的集中管理模式,可以由短期的試運行過渡到中長期的多元化基金管理模式,這也是隨著資本市場日漸成熟的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模式的戰略選擇。同時,在投資戰略上,要以當前“一帶一路”戰略和公私合作的PPP模式為契機,加大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在提高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收益率的同時,保證基金運行的安全性和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促進。
摘編自 光明網
【陳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劍認為,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思想觀念的障礙、利益固化的藩籬,每推進一步都需要堅定信心、周密部署、大膽探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宣言書和總布局,必將進一步釋放人的自由活力,有力促進社會公正。同時,改革需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人民群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是自由和公正的創造者、享有者、受益者。改革攻堅尤其需要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因為歷史發展方向和進程最終取決于人民群眾的覺悟和行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不斷完善頂層設計,也需要基層積極探索;既需要把基層試點的成功經驗在更大范圍推廣和復制,也需要不斷使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會芝: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天津社會科學院經濟社會預測研究所王會芝認為,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國的環保探索正在為世界環保運動注入新的力量。以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引領“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能凸顯我國參與全球環境合作的責任感,還能維護我國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形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需要加強四個方面。首先,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先引,指導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一帶一路”戰略制定和戰略實施的全過程之中。其次,以區域生態環境合作機制為平臺,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生態環境復雜性和跨國遷移性特征,應借鑒國際上跨境環境管理模式,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境保護聯盟,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合作機制的平臺支持和保障作用。再次,創新綠色金融機制,推動綠色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面臨工業化進程和全球產業轉移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多重挑戰,沿線國家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愿望也比較強烈。最后,加強環境信息儲備,構建跨國環境信息網絡。沿線國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形成了緊密聯系的環境利益網,要實現不同國家間的環境合作,應確保環境信息的公開與透明。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張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宇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和互動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發展,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需要做到,引導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增強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和基本功。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新形勢新實際、研究新情況新問題、發現新思路新辦法、得出新結論新認識,推動實踐活動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不斷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新的成功經驗。引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工作者著力提高理論創新能力和水平。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完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需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原則,還需要構建由一系列概念、判斷、推理組成的嚴密的理論體系。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陶西平:義務教育發展既是國計,又是民生】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陶西平指出,提高國民素質,提高人力資源的創業和創新能力是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最重要的條件,而接受保證質量教育又成為廣大群眾防止和改變代際貧困傳遞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發展既是國計,又是民生。在我國,教育公平已經從入學機會的公平轉化為接受保證質量教育的機會的公平。因此,在義務教育已經全面普及以后,提高教育質量就成為義務教育的主題。均衡發展的實質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一、只有提高質量才能適應社會需求。對于創新人才和國民素質的高要求必然把提高教育質量放在制定一切教育政策的首要地位。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是終身教育最為重要的時段,因此,必須將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普及后的最重要的教育目標。二、只有提高質量才能鞏固普及成果。全面普及義務教育成果來之不易,如果不努力提高質量,就難以真正鞏固。三、只有提高質量才能推動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歸根結底是質量的相對均衡。而學校的差距主要是教育質量的差距。四、只有提高質量才能實現精準扶貧。所有改善貧困地區教育的努力,都應當堅定地立足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否則我們的扶貧投入和慈善捐助都難以取得實效,精準的教育扶貧就難以真正實現。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發明:農民工市民化需有序推進】陳發明撰文表示,幾億農民工之所以每年春節時奔波千里返鄉過年,就是因為故土難離、鄉愁難舍。要讓農民變市民,并不是買套房子、換個戶口這么簡單;農民工市民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哄而上,必須精準地分人群、分階段、分地域有序進行。推進過程要穩步,保障體系要同步,扶持政策要進步。按照不同類型進行各有側重的扶持,做到有序進城,進城即穩。當然,還要努力做到三點。一、推進過程要穩步。基層落實中央大政方針時,最忌諱急功近利。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一定要立足實際,有序推進,切忌“畢其功于一役”。二、保障體系要同步。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農民變市民,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扶持政策要進步。既要讓民工變技工,取得在城市扎根立足的一技之長,實現長期穩定就業,還要讓脫離土地的農民從戶籍上和觀念上變為市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市生活。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