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國制度性話語權的途徑
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自身經濟實力的提高,為我國參與并擴大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提供了條件,但要將此付諸實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未來如何把我國的利益訴求與國際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是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的關鍵。
在多邊層面,致力于改革與完善現有多邊機制是提高我國制度性話語權的優先選擇。目前,國際經濟領域的多邊機制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屬于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這些國際經濟組織要么面臨改革的壓力,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投票權改革;要么亟待恢復功能,如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如何推進,尤其是在多邊主義讓位于區域主義的背景下,恢復多邊貿易談判具有特殊的意義。第二類是適應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趨勢而組建的多邊協調機制,最典型的要屬二十國集團。與七國集團相比,二十國集團除了涵蓋主要發達國家,還吸納了不同地區的新興經濟體。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二十國集團在協調大國經濟政策、應對危機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雖然近年來該機構在協調各國經濟政策、推動全球經濟調整等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但是考慮到它的代表性,沒有哪一個國際組織能夠取代它。未來它的發展方向是提高政策協調能力,2016年中國作為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主辦國可以在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第三類是為制定新規則而派生的多邊機制,2015年12月,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順利通過《巴黎協定》,那么該協定執行和監督就需要專門的機制來完成。目前來看,中國在推動完善后兩類機制中的作用較為明顯,在促進第一類機制的改革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例,該組織2010年批準的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被美國阻撓長達5年之久,直到2015年12月,美國國會迫于各方壓力才批準這一改革方案。2015年11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批準了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并將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這些將給中國和全球帶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