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復興需要大思想、大智慧、大謀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與時俱進,繼往開來,謀篇布局,積極適應新環境,提出治國理政新戰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實踐描繪了宏偉戰略藍圖。學者表示,必須充分認識和理解治國理政新戰略的重要意義,并以“狠抓落實,一抓到底”的態度和決心將新戰略運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實踐,推動“十三五”發展宏偉藍圖變為現實。
適應“新環境” 提出“新戰略”
當今世界是變革的世界,是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的世界,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新的戰略布局是為了更好地統籌、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劉建飛表示,當今中國已位居世界大舞臺的中央,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中國的改革與發展會給世界帶來深遠影響,世界的發展與變化對中國也至關重要。
受訪學者表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圍繞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在經濟社會發展、法治建設、黨的建設、外交、國家統一、軍隊國防建設以及各方面改革上形成一整套新戰略。
新戰略圖卷已經鋪開,大氣磅礴。宏偉藍圖中,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四個全面”戰略思想。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四個全面”的總體布局。他強調要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此后1年多時間里,“四個全面”上升為“戰略布局”。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秦宣看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理論形態層面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從實踐形態層面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總抓手。
開創“新氣象” 體現“新氣派”
學者表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所包含的四項內容有機聯系、相互貫通,形成一個體系,推動中國社會健康有序地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蓄力發力。從一次次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到一場場扶貧開發座談,從新常態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到“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中國正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力沖刺。
全面深化改革正有條不紊地展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沖鋒號”。過去三年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三年,全面深化改革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100多份重要文件,涉及經濟、司法、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復雜改革,有力推動各領域改革走上快車道。展望前程,新一輪改革大潮已經起勢。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正值新的開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18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自此,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法律規范體系更加完備,法治實施體系更加高效,法治監督體系更加嚴密,法治保障體系更加有力,黨內法規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對一系列大案要案的關注更體現出法治意識、法治信仰正不斷深入人心。
上一篇:在深化改革中經受住利益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