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2016年“兩會”前瞻】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論述。他明確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享發展和社會保障的有關講話精神,特別需要有能夠完整、客觀、理性地反映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進程的綜合評估報告。就此,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組織30多位知名社會保障專家學者編寫《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6》,2016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2016年“兩會”召開之際,光明網聯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人民出版社,以系列文章的方式推出《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6》的核心觀點,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體系建設進行全景式跟蹤評價和政策建言,由光明網理論獨家刊發,以饗讀者。
系列之五:
快速發展中的綜合型社會救助制度
作者: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社會救助分會會長 南京大學教授 林閩鋼
社會救助制度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項社會救助制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制度體系逐步建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框架初步成型。
(一)2015年社會救助在全面發展
2014年2月,國務院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國務院令649號),第一次以行政法規形式規定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八項社會救助制度和社會力量參與,構建了一個分工負責、相互銜接、協調實施,政府救助和社會力量參與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它標志著我國社會救助體系化進程加快,全面進入定型和規范發展的新階段。(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基本成熟。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規模趨于不斷減少,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入到平穩發展階段,城鄉低保標準和水平逐步提高。(2)特困人員供養在完善。在農村,五保供養制度運行平穩,供養水平和條件明顯提高。從總體上看,“十二五”期間農村五保供養對象規模逐年減少,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城市“三無”人員供養制度逐步完善,供養服務扎實推進。(3)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在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建立了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體系,財政補助醫療救助資金大幅度增加,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獲得積極展開,“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獲得全面推廣,醫療救助與醫療保險制度的銜接得到加強。同期,臨時救助制度也獲得了同步推進,配套措施不斷健全,制度覆蓋面逐步擴大,對流動人口起到了一定的幫扶作用,臨時救助資金投入增長較快。
剛剛過去的2015年,社會救助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一是在全國開展“救急難”綜合試點工作。這是強化社會救助托底作用的重要舉措,它體現了主動、及時、便民、快捷的理念。二是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這是完善我國社會救助體系的重大舉措,更是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三是指導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社會救助工作。這是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救助經辦服務體系、提高基層社會救助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社會救助工作中厘清責任、突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