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想文化多元交織、碰撞的嚴峻挑戰
我國改革開放前的社會,既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社會,又是相對封閉的傳統社會,思想文化領域比較單一,馬克思主義作為主導文化受到社會大眾高度認同。同時,由于長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社會公眾的價值認同及選擇與國家和社會的要求高度一致。改革開放根本改變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打破了閉關自守的封閉局面,在推動經濟廣泛交流的同時,國外各種思想文化快速地涌入國門,思想文化領域因而呈現出多元文化交織、碰撞的局面,這種情況在豐富我國思想文化內容,開闊國人視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力吸收一切先進文化精華,不斷豐富和拓展自己的胸懷和內涵,更好地實現大發展、大繁榮創造重要條件的同時,也導致了種種負面現象,構成為當下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又一嚴峻挑戰。突出表現在:
一是種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特別是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乘機進入,它們以種種理由和借口要求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實現指導思想多元化,造成了嚴重的認識混亂和誤區。尤其應當注意的是,這類思潮在國內一直占有市場,一有合適機會就廣為散播,影響所及,嚴重影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認知與認同。
二是“實用主義”文化盛行,不少人的行為和目標趨向過度“務實”,片面追求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等統統被當成無用的口號與裝飾,“理想不能當飯吃”,“高尚不能當飯吃”,“民主不能當飯吃”,成為不少人的實際價值評判準則。這樣的文化環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嚴峻挑戰無需多言。
三是西方民主的“普世價值論”廣為傳播,一些人借發展“普世民主”主張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走多黨制、議會制道路,這種思潮屢屢蔓延,嚴重干擾人們對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核心價值追求的認知。更應重視的是,近些年來由于領導干部隊伍中貪腐高發,有些貪腐者甚至位高權重,貪污數量之大、影響之惡劣觸目驚心,進一步為這種思潮的傳播提供了市場,也進一步造成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心理疏離。
四是網絡傳播在極大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極易造成社會價值觀的扭曲與消解,尤其是西方社會,出于意識形態分野及自身國家利益,一直利用技術等優勢,大肆向我國傳播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企圖將我國公眾引入其希望的軌道,更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嚴峻挑戰。有人曾就美國的對華宣傳做過統計,其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從題目看負面者占到50%,中性者占25%,有一點積極意義者僅占25%。從字數或文章的長短看,90%以上皆屬負面,問題的嚴重性可見一斑。
(四)理想、信念、價值觀傳播立足點發生飄移的嚴峻挑戰
注重運用一切可行的傳播方式傳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動員民眾,推進社會改革、發展和進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及價值觀的傳播,主要是以黨組織內部自上而下層層開會、傳達、灌輸為主要渠道,以張貼標語、召開群眾大會等為主要手段,總的看當時的形式、手段雖然不多,但由于注意深入公眾內心,直指公眾心中的強烈渴望或深深疼痛,因而往往易于激發群眾的革命情緒,形成強大的革命力量。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繼續沿用上述傳播渠道和形式,同時廣播、報紙等大眾媒體得到廣泛運用,但立足點仍然在于注重民意,緊扣公眾心理需求,激起公眾的內心興趣與認同。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由于“左”的錯誤影響,特別是“文革”十年,黨和政府的正常傳播方式被破壞,消極影響極其巨大。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和進步,黨和政府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及價值觀的傳播,一方面仍然以黨組織內部自上而下的層層開會、傳達、灌輸為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在傳播手段上則在張貼標語、群眾動員以及發揮廣播、報紙等大眾媒體作用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到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的作用,基本上實現了信息傳播在空間上的全覆蓋和傳播速度、傳播方式的大躍升。
然而,必須看到的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深入發展,社會利益關系逐漸呈現巨大變革,多種思想文化及價值觀交織、激蕩,人們的利益關切、價值取向多元發展的背景下,黨和政府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傳播方式和手段雖然取得了重大進步,近年來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方面,又逐步探索出諸如“感動中國”、“全國道德模范評選”等傳播方式,引發了社會公眾的廣泛共鳴,收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但在另一方面,不少宣傳和傳播的立足點卻出現了嚴重飄移:重形式不重內容、重照搬不重創新、重領導感受不重群眾感受的情況相當普遍,就黨組織系統內部開會、傳達而言,以會議傳達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的情況相當突出,會議層層開,文件層層發,時間層層占,資源層層用,傳播內容卻千篇一律,缺少與當時當地實情的深度融合,無法契合公眾心理,取得預期的社會成效;就其他傳播手段而言,雖然隨著科學技術快速進步,傳播形式變得精彩紛呈,內容卻往往缺乏實在感和吸引力,同樣難以激發公眾興趣,取得預期成效。同時,更有純粹的“政績式傳播”,目的只在于吸人眼球,特別是吸引有關領導和組織的眼球,以獲得明顯“政績”,便利于職務晉升。黨和政府有關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傳播成本越來越高,花費功夫越來越多,公眾卻越來越不感興趣,甚至于產生逆反心理,或者干脆不屑一顧,重要原因正在于此。這種狀況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嚴峻挑戰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