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北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胥
理論來源于實踐,馬克思恩格斯民族關系理論來源于其為無產階級反對階級壓迫,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解放而斗爭的偉大實踐中。在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提出了處理民族關系的平等、團結、互助的“三原則”,科學地闡明了其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基本理論主張,奠定了其民族關系理論的基石。科學的理論發展于實踐,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其實踐性。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實踐的發展,產生于馬克思時代的民族關系理論也必然隨之而發展,并賦予新的解讀。
一、馬克思恩格斯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基本理論主張
平等、團結、互助的“三原則”既集中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基本理論主張,也內在地蘊含著馬克思恩格斯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基本價值取向。金炳鎬先生認為,民族平等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享有地位、權力、利益的平等,即各民族平等相待;民族團結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友好、聯合、和睦,即各民族和平共處;民族互助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互補創新,互相協作,即各民族互相幫助,共同發展。[1]筆者在這里不簡單重復而著重闡述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民族平等、團結、互助“三原則”的基本出發點以及時代意蘊。離開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來抽象地考察理論是沒有意義的。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民族平等、團結、互助“三原則”的提出,深深地刻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是當時社會政治環境與現實需要的歷史必然。在那個時代,世界范圍內殖民主義盛行,民族壓迫、民族剝削越來越突出,民族矛盾、階級斗爭越來越激烈,面對時代,面對民族解放斗爭的現實需要,民族平等首要地成為社會基本的價值追求,成為被壓迫民族奮斗的目標,同樣,面對剝削階級的國際剝削,世界無產階級只有團結起來、相互幫助才能取得斗爭的勝利,摧毀腐朽的舊政權,建立新的聯合的無產階級政權。
第二,馬克思恩格斯民族平等、團結、互助“三原則”的提出,是由無產階級的根本宗旨和最終目標決定的。作為無產階級的理論家,馬克思恩格斯民族思想始終是和他們的無產階級階級理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始終是與自己的解放全人類的政治理想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他們始終站在無產階級以及被壓迫民族階級的立場上,為在全世界建立一切人們真正平等自由的、美滿幸福的共產主義社會而斗爭。
第三,馬克思恩格斯民族平等、團結、互助“三原則”的提出,與馬克思恩格斯解決民族問題的邏輯構想有關。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是: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由于是“沒有祖國”的,是國際主義的,因此,在國際主義原則的指導下各國無產階級能互相支持,互相團結起來,共同奮斗,能在“主要文明國家”建立起政治統治。而這些聯合起來的“主要文明國家”具有引導世界潮流的力量和強大影響,能進一步推進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大趨勢下,世界范圍內的民族問題勢必隨著無產階級的斗爭,隨著私有制地徹底消滅而根本解決。正是在這樣邏輯構想上,馬克思恩格斯從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立場上,提出了處理民族問題的平等、團結、互助的“三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此“三原則”也是民族關系問題的價值追求,是我們研究民族關系問題的邏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