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視生活邏輯,構建當代中國精神物質家園。資本邏輯天然具有采取非倫理行為的沖動,主要原因在于追逐利潤第一的資本邏輯占主導地位,導致生活邏輯的遺忘和淡忘,人們在奮斗過程中往往忘記奮斗的最終目的,總是在家庭與事業、工作與健康、幸福與苦難之間進行非此即彼的抉擇。生活邏輯注重的是生活質量而非僅僅財富積累,在勞動過程中體現自己的創造力和自身價值。人使自己能力得到發展、需要得到滿足,勞動不僅成為獲得勞動產品的手段,而且展現著人的能力,是一種人生的享受。依照生活邏輯,生產效率和交往效率的提高必然促使生活資料增加、生活內容豐富、生活質量提升,然而資本邏輯在促成生活資料的豐富同時,卻使生活意義貧乏。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采用不同的邏輯,便形成極不相同的生存方式:立足于資本邏輯存在論的人,必然采用重物質占有的生存方式;立足于生活邏輯生存論的人,往往采取重生活、重詩意棲居的生存方式。重資本邏輯的占有與重生活邏輯的生存成為蘊涵于人本性之中的兩種可能:“占有性個體是只知占有的物欲主義者,他崇拜的是物質和權力,而生成的人卻以更有趣的生活作為更高目標,他推崇的是自由和創造。”[18]雖然資本邏輯的占有在一定意義上排斥生活邏輯的分享,但人的生存意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生活邏輯來實現。在構建當代中國精神家園、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資本邏輯的強勢,從而調節人們的物質需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追求效率的市場理念與注重公正的價值理念相結合,致力于將人們從資本邏輯桎梏中解放出來,使發展動力與目標回歸到生活邏輯上來,改變我們的精神氣質面貌,重塑我們的生活生存模式和精神物質家園。
(三)資本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一,當代中國勞動倫理的現實要求。當代中國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揚棄資本邏輯,重視生活邏輯,實現資本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一。資本邏輯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因給人們生活帶來物質財富,而使人變得幸福、充實、自信;另一方面也因在物質追逐中掏空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變得實用、狹隘、甚至缺少了人情味。依照生活邏輯,提高生產和交往活動的效率必然帶來生活資料的增加、生活內容的豐富和生活質量的提升,然而資本運動似乎總有一種造成生活資料豐富而生活意義貧乏的內在邏輯,如果缺乏必要的規范,就會導致馬太效應,引起生活倫理的混亂與異化,導致生活邏輯的淡忘與遺忘。實現資本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一,應成為當代中國勞動倫理的追求,成為馬克思勞動倫理觀的當代闡釋。資本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沖突與資本與勞動的矛盾密切相關,折射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沖突,體現著“資本善”與“生活善”的沖突,勞動與資本屬于經濟學范疇更屬于人類學范疇。馬克思所追尋的社會主義是資本和物質利益不再占支配地位,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和人道主義的價值判斷成為社會主義更為主旨的內容,使生活成為人追求自由自主的主要活動,而不是奴役于勞動以謀生,人有更多機會發展屬于詩意生活的東西。“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8-3]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與資本給中國帶來了比計劃經濟更為優越的資源配置方式,在創造社會主義性質的全新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再造著中國人的生存生活模式;在幫助中國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改變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面貌,為當代中國發展提供了物質和精神雙重保障。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資本邏輯與生活邏輯應該是統一的,資本與勞動不是分離敵對的而是親和相依的,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放棄無限增長的經濟目標,代之以低風險、少代價、有選擇的包容性經濟增長,并將自主創新精神從經濟領域推廣到生產生活各領域,在資本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一中使更多的人獲得物質財富滿足,進而追求“詩意棲居”的生活本質、追求物質精神家園的豐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1],52[-2],9[-3].
[2]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1],589[-2].
[3]張艷濤.資本邏輯與生活邏輯——對資本的哲學批判[J].重慶:重慶社會科學,2006,(6).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5]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
[6]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7.
[7]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1],644[-2].
[8]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1],43[-2],287[-3].
[9]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10][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G].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59.
[11]宋萌榮.人的全面發展:當代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現實圖景與目標[J].北京: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7).
[12]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94.
[13][英]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上冊[M].陳修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88.
[14][英]羅素.論幸福人生[M].桑國寬,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75-76.
[15]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
[16][德]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7]王善平.現代性:資本與理性形而上學的聯姻[J].北京:哲學研究,2006,(1).
[18]李文閣.回歸現實生活世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