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賀雪峰
2015年我先后到浙江寧波、紹興,江蘇射陽,上海,湖北秭歸、武漢等地農村調研,在每個地方都關注了農民收入問題。恰好當前全國都關注農村扶貧,我也就借此來談一談自己的見聞與思考。
包括上海、浙江和江蘇的農村在內,農民收入主要來自二、三產業(yè),其中最重要的收入來自在二、三產業(yè)的務工。我的問題是,在全國已經形成統(tǒng)一勞動力市場的情況下面,不同地區(qū)的農民都可以在全國勞動力市場上尋找務工機會,為何有的地方會比較富,而有的地方會比較窮,以及為什么有的農戶比較富而的農戶會比較窮呢?
一、
從現(xiàn)象上看,長三角的浙江、上海和江蘇農村是比較富庶的,表現(xiàn)就是農民建有比較好的住房,消費水平很高,生活質量也很不錯,村莊中很少有光棍,且村莊低保戶很少。中西部地區(qū),農民往往住得較差,即使建了樓房,樓房內部裝修也往往十分簡陋。山區(qū)農村多光棍,且低保戶比例很高。那么,在全國已經形成了統(tǒng)一勞動力市場的情況下面,不同地區(qū)的不同農戶的收入或經濟狀況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大概說來,如果僅僅考慮務工收入,僅僅從勞動力方面考慮,則以下一些方面會對農民收入差異造成影響:第一,家庭勞動力的數量,第二,家庭勞動力的質量,第三,家庭勞動力的分工組合,第四,家庭勞動力的傾向,包括生活態(tài)度、儲蓄傾向、消費習慣等等。
在已經形成全國統(tǒng)一勞動力市場的情況下,決定家庭收入機會的最重要指標就是家庭有多少勞動力,而家庭勞動力數量又是與家庭周期有關的。一些最好的家庭周期中,父母還不老,子女又已成人,全家都是勞動力,父母+兒子媳婦,四個人在城市務工,年收入超過10萬元是很輕松的事情。如果年收入超過10萬元,在中西部地區(qū),大概二、三年就可以建起一棟二層的小樓。即使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幾年積蓄也是可以很快改變家庭狀況的。
從家庭勞動力的質量上講,如果不只是在普工市場上尋找機會,而且有一定技能和專長,年收入就會更高一些。一般來講,越是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村勞動力越是較少在普工市場上尋找就業(yè)機會,而多到技工和管理層尋找機會。其中原因一是受教育程度可能更高,二是機會也相對較多,因為存在著各種親朋好友的地緣關系機會。
家庭勞動力的組合方式是指這個家庭如何進行家庭分工。一般來講農民家庭都是三代,年老父母、年輕夫妻、年幼子女,其中一種普遍的家庭勞動力的分工模式是年輕夫妻在外務工經商,年老父母在家照顧子女,兼顧農業(yè),但在一些地方,年老父母沒有能力或者不愿意照顧孫輩,而年輕夫妻中或妻或夫留守照看子女。
勞動力傾向中最重要的是儲蓄傾向。一種標準是夠吃就行,則每年進城打工幾個月,收入夠了就回家過日子;另外一種標準是有更大的預期收入,所以投入更大精力來謀取收入,用更多時間于務工而不是休閑。上海市郊農村,農民務工一般都是“八小時雙休”的標準務工模式,即每天工作八小時,每周休息兩天,不加班。不加班的務工只能獲得每月2020元的最低收入。在上海市郊農村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上海市農民都是這種最低工資模式。不過,只要有了最低工資,上海市效農民就可以由企業(yè)繳納社保,他們在退休后就可以拿到社保金。而外地來上海的農民工大多不關心社保,希望最好將社保金連同工資一起發(fā)給自己變現(xiàn)。而且,外地來上海務工的農民工極少“八小時雙休”,而大多是通過加班來獲得較多收入。再比如,浙江人評價貴州農民工不會精打細算,每到拿到工資的日子貴州農民工都會大吃大喝,將到手的錢都吃喝掉了,沒有儲蓄下來。能掙會花當然也是很難存到錢的。
二、
決定農民家庭收入的,尤其是決定不同區(qū)域農民家庭收入差異的,不僅僅只是參與到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家庭勞動力的狀況,而是有比之廣泛得多的內容。舉例來說,沿海發(fā)達地區(qū)有眾多的企業(yè)家,這些企業(yè)家的收入主要是靠經營資本而不是靠打工。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一些富裕村莊有大概10%的高收入群體就主要是辦廠經商,而不是靠務工。這部分人的收入高,對同是熟人社會的其他村民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村莊產生的辦廠經商老板群體都是村莊熟人社會成員,大家不僅相互熟悉,而且往往存在血緣聯(lián)系,是朋友關系,親戚連親戚,朋友連朋友,因此就可能更多的相互幫助。另一方面,老板群體提高了熟人社會中的消費水平,從而對村中其他村民造成了巨大的消費壓力。
當然,即使是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絕大多數農戶家庭也是要靠勞動收入,甚至是要與全國農民一樣進入到全國統(tǒng)一勞動力市場的。這個市場不大認勞動力來自哪里,是什么地方的人,而只認這些勞動力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能否完成勞動要求。沿海地區(qū)農戶的優(yōu)勢也許在于,他們不需要遠離家鄉(xiāng)就可以在附近找到務工機會。
決定農戶家庭收入差異的另外一個因素是人地關系。當前全國絕大多數中西部農村地區(qū)的絕大多數農民家庭都已經形成“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即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經商,年齡比較大的缺少進城務工機會的老年父母留村務農。土地越多,務農收入機會就越多,農民家庭收入就越高。在人地關系極為緊張的地方,農村老年人缺少從農業(yè)中獲取收入的機會,家庭收入過于依賴子女進城務工,家庭就可能比較貧困。不過,正如所有事情都有兩面性一樣,往往是人地關系越緊張的地區(qū),農民越是早進城務工經商,這些較早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更有可能致富。一些土地比較多的農村地區(qū),農民家庭有不錯的農業(yè)收入,因此遲遲不愿外出務工經商,從而造成了他們對市場的更低適應能力。人均耕地低于一畝,高于二畝,以及高于五畝,都可以對區(qū)域農民收入及進城務工形成極其重要的影響。
教育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教育包括兩個重要的層面,一是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是有能力在務工經商中占據有利位置,獲得更高收入。相對來講,沿海發(fā)達地區(qū)較容易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二是受教育的便利程度。沿海發(fā)達地區(qū)不僅經濟發(fā)達而且也是人口流入地區(qū),人口密集,學校密布,接受教育比較便利。中西部地區(qū)尤其是山區(qū),人口大量流出,地廣人稀,學校分布就集中到了縣鄉(xiāng),村一級撤點并校,甚至小學生也要到很遠的地方上學,中學則可能只有鄉(xiāng)鎮(zhèn)才有,好一點的學校都在縣城。為了子女接受教育,年輕父母就必須遠程接送甚至要陪讀,這樣就失去了一個本來可以進城打工勞動力的務工收入。而且,中西部地區(qū)農村教育資源的稀缺,以及與分散農戶家庭對接的困難,造成了教育的低質量。中西部農村受教育程度比較低是與沿海地區(qū)造成就業(yè)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還可以羅列出更多農民收入差異的區(qū)域原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