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互聯網發展、農業轉移人口、供給、新常態、四個方面、創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方興東:中國互聯網發展正面臨嚴峻的“中等收入陷阱”】
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指出,每半年一次的CNNIC報告1月22日發布。整體來說,此次報告波瀾不驚,驚喜不多,看點泛泛。本次報告最值得關注的10大看點,主要反映的還是深層次的問題。1、網民過半,需要正視數字鴻溝。2、網民增長進入瓶頸期,甚至說是凍結期。3、移動互聯網浪潮未老先衰。4、中國數字鴻溝本質上還是城鄉之間的鴻溝。5、中國互聯網兩極很好對應了全球發展的兩極。6、農村互聯網發展遲緩,突破急需政策大招!7、未上網群體上網意愿之低觸目驚心。8、農村互聯網破冰應該電視優先,僅靠智能手機是不夠的,亟待廣電政策突破。9、手機支付成為最亮爆發點,也成為互聯網巨頭兵家必爭之地。10、騰訊是互聯網企業的最大贏家,另一個維度說,騰訊也是互聯網發展最大的推手。所謂貢獻大,收獲也大,挺公平。上述10點,很好地說明了當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成就,當然也深刻說明了中國互聯網發展正面臨嚴峻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且憂比喜多的更重要原因在于,當下非常熱鬧而火爆的“互聯網+”熱潮,社會主要的聚焦點,國家政策的核心關注點,以及政策資源的投入點,并沒有真正匯聚在中國互聯網面臨的真正問題之上,而是漂浮在表面的浮躁和喧囂之中,并沒有真正落在主戰場上。這種偏離,就是我們將共同付出的代價,以及未來更嚴峻的挑戰。
摘編自光明網
【吳垠:農業轉移人口購房存在較大困難】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吳垠撰文表示,201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2016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化解房地產庫存,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第一,三四線房地產市場的庫存之所以積壓嚴重,是因為這些樓盤所在地多位于城郊結合部、農地征用區域,或者集中整理后通過增加掛鉤實現連片開發的宅基地,或農村建設用地等區域。第二,農業轉移人口缺乏足夠的資金和信用來化解住房庫存。第三,短期內政府難以出臺大規模的補貼政策,并配套改善三四線城市樓盤周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環境。第四,中小城市不斷復制“大城市病”的弊端,使去庫存面臨極大壓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方福前:供給的轉型升級再造不可能在短期完成】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方福前認為,我們的經濟分析和政策抉擇,既要關注供給方,也要關注需求方,因為供求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既要關注長期,也要關注短期,因為長期是由若干短期構成的。如果只強調一方而忽視另一方,這不是經濟學的正確方法,在實踐上可能會帶來副作用。就如同飛機按亞音速飛行和按超音速飛行對發動機、質量和構造要求不同一樣,一個經濟在其增長或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總供給的結構、質量、動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功跨越了經濟起飛階段,已進入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沖刺階段。現在強調供給改革,強調經濟轉型升級,強調結構調整、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經濟工作和宏觀調控的重點轉向供給改革、供給管理無疑是正確的。但供給的轉型升級再造是一個中長期過程,不可能在短期完成。要保持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順利進行,不能放棄需求分析和需求管理。
摘編自《光明日報》
【潘盛洲:新常態下的發展必須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潘盛洲撰文指出,過去那種靠拼投入、拼資源、拼環境實現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新常態下的發展必須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升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發展,是就業比較充分、居民收入增長較快、人民群眾生活普遍改善的發展,是節約能源資源、搞好環境保護,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難度和復雜程度與過去相比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因此,要在新常態下克難而進,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就必須加快對新常態的適應過程,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而絕不能坐著等、站著看,安于現狀、無所作為;必須拿出比當年抓經濟增長速度更大的勁頭和智慧,大力發揚勇于探索、敢于作為的擔當精神,打破慣性思維,深入研究新情況新問題,積極謀劃新思路新辦法,大膽嘗試新手段新舉措,不斷開創新局面。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實:四個方面縮小收入差距,增加社會公平】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指出,在經濟新常態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仍需要全面推進,加大力度。現在大家已經意識到,收入分配制度非改不行。雖然最近幾年進度不一,但還是在穩步推進的,改革的方向值得肯定。接下來要進一步加快步伐,讓老百姓盡快看到改革成效。應該從四個方面著手,將有助于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合理,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規范,縮小收入差距,增加社會公平:第一,樹立公平的社會發展觀,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第二,要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大資源投入力度,提高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第三,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第四,改革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增加民生支出的比例。第五,進一步完善要素市場的機制,讓勞動力、資本、土地市場更具有公平性、競爭性、互利性,讓市場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破解市場分割和扭曲的問題。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來明、趙昌文:如何發揮創新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來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撰文表示,習近平同志指出,“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十八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第一,以創新要素的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為核心,推動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整體上升。首先,要全面推動勞動力要素的升級和結構優化。其次,要推動資本要素的升級和結構優化。最后,要堅持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第二,以產業鏈引導創新鏈,以創新鏈支撐產業鏈,推動構建產業新體系。首先,要利用《中國制造:2025》的機遇,全面提升制造業的整體技術能力和生產水平。其次,要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最后,要探索建立和完善以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生態環境。第三,以全球化的視野,在開放合作中提升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