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非同尋常,中央政治局常委與地方政府黨政一把手全部出席,被稱為“史上規格最高的扶貧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絕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共產黨員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高規模會議,傳遞出的是“超常規”信號——消除絕對貧困、決勝小康社會。毫無疑問,打好扶貧攻堅戰是“十三五”期間一項重大任務。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4.6萬元,但仍然有約1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300元。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保證這1億人口不能在發展中掉隊,要盡一切力量幫助他們徹底擺脫貧困。
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已經打響。新形勢下如何推動扶貧工作?市場力量在扶貧中起什么作用?大城市如何與農村聯動?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釗教授。
寄望于方案“包治百病”不現實,新形勢下扶貧須“精準”
今年6月,習近平在考察貴州時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成為各界熱議的關鍵詞。
“精準扶貧”的內涵是什么?國務院扶貧辦表示,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是新形勢下扶貧工作的必然選擇。國務院扶貧辦在精準扶貧上也下了大力氣。根據扶貧辦的計劃,2016年將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建設國家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縣級扶貧開發資金項目整合管理平臺等5個平臺,建立完善考核、貧困退出和第三方評估3項機制,開展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七大行動,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扶貧小額貸款等精準扶貧十項工程,實現“十三五”脫貧攻堅良好開局。
在陳釗看來,新形勢下,精準扶貧的提法和思路本身就相當“精準”。“陳釗說,在扶貧工作初期,一般化的幫扶政策往往能起到很大的效果。但在新形勢下,我國的貧困問題呈現出貧困地區分散、致貧原因各異等新情況,寄望于一種“包治百病”的扶貧方案已不現實,只有一對一制定個性化的扶貧方案才能解決問題。”
“精準”這個關鍵詞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扶貧中不僅要精準到貧困的成年人,還要格外關注可能陷入貧困的未成年人。陳釗舉例說,不少農村父母為了生活雙雙外出打工,而將子女留在老家,子女在農村無法體會到家庭的溫暖,接受不到很好的教育,導致智力和心理上的成長落后于同齡人。農村留守兒童在長大后,會因為這種原因而更容易成為新的貧困人口。
“扶起一代人不應該以倒下一代人為代價,貧困一旦出現反彈,將意味著扶貧工作前功盡棄。”陳釗說,“貴州畢節農村的留守兒童自殺事件讓人痛心,精準扶貧不應該把他們丟下。地方政府要特別關注這類人群,或就地提供幫扶,或開放城市的教育資源,使脫貧工作徹底、有效,不讓貧困出現反彈。”
從“扶貧”到“脫貧”,一字之差內涵更深
精準扶貧劍指全面脫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脫貧”一詞代替“扶貧”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此次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脫貧攻堅戰”的表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從‘扶貧’到‘脫貧’,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體現了中央對于攻克最后幾個貧困堡壘的強烈決心。”陳釗解讀說,“扶貧”是一種手段,而“脫貧”代表了對結果的期望和預判。
事實上,我國的扶貧工作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關鍵詞、中心任務都不同。
建國初期的扶貧關鍵詞是“輸血”。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極低、社會普遍貧困,40%-50%的人口都處于生存貧困狀態。基于此,我國開始實施以解決大多數人基本生存困境為目的的救濟式扶貧。這一目標任務下的扶貧模式是典型的輸血式救助,即以政府為責任主體,以國家財政為經濟基礎,通過財政補貼或實物救濟等途徑保障貧困群體最低程度的生活水準。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取代人民公社的集體經營制度,生存救助為主的無償救濟開始轉向生產幫助兼有的部分有償救濟,扶貧開始從“輸血”向“造血”轉變。體制變革徹底打破了平均分配主義,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并迅速緩解農村貧困狀況。1985年,農民人均年收入增長到397元,年增長率高達16.5%;絕對貧困人口減少到1.25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8%。社會普遍性的絕對貧困狀況基本解決。
1983年起,扶貧工作進入“社區型”的、以經濟開發為主的階段,“造血”型扶貧已經成為主要模式。國家在繼續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的同時,投入更大力量對貧困地區實行經濟開發。在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各有關部門、機關、團體積極配合支持,幫助貧困地區發揮當地優勢,挖掘資源潛力,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截至2010年,按照年人均純收入1274元的扶貧標準,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已從2.5億減至2688萬人,農村貧困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8%。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減貧效應”逐年遞減,用同樣的投入、同樣的方法已經很難取得和以前一樣的“產出”了。陳釗認為,新中國成立60余年來,扶貧關鍵詞從“輸血”到“造血”,從大面積扶貧到精準扶貧,中央的每一步都踩得很準,走得踏實。共同富裕不是嘴上說說的空話,全面小康也不是遙不可及的愿望,“脫貧攻堅戰”就是全面小康的敲門磚。
上一篇:加快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