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2016年中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在全國開考,據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約為177萬人,比2015年增長約12萬人,增長約7%,打破了自2014年以來的考研人數兩連降趨勢,其中報考專業學位人數為85萬,占全部報考人數的48%。
新華社發
這是變革的一年。
高考改革,全國一張卷、多項加分取消,讓考核更公平;吹響建設一流大學的號角,讓教育更具活力;創業折算學分,學生可休學創業,讓選擇更加多元……
這一年,除了教育系統內部自上而下的改革,還有來自外部不同聲音的沖擊。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孰優孰劣?用背真題的方法得來的考試成績,為何得不到國外考核機構的認可?……這些不同的聲音,吹皺教育界這一池春水。有質疑,有討論,有反思——這些都會重新作用于教育本身。
2015,變革進行時。本報于此年末之際,推出關于“教育”的年終盤點。我們期待著,所有的變革,都能奏出屬于它的時代之聲。
1 任性轉學引發“潛規則”質疑
沒有任何正當理由,就能從排名靠后的學校轉入排名前列的名校,這樣的好事差點落到了17名研究生頭上。1月1日,全國211、985名校湖南大學一次性接受17名他校研究生轉學事件被媒體曝出,引發公眾關于“轉學腐敗”的質疑。
結果,轉學一事確有“蹊蹺”。事件曝光后,湖南大學撤銷了這17名學生轉學的決定,該校校長、副校長以及湖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等多人因此事被追責。
5月26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普通高等學校轉學工作的通知》,對于高校學生轉學理由及審核程序做出了細致規定,擴大了不得轉學的“負面清單”,要求轉學理由和結果必須公開公示。這一文件出臺,意在規范高校轉學,填補湖大轉學事件中暴露出的制度漏洞;填補規則空白,擠壓因此前規定模糊而形成的所謂“操作空間”。
“轉學制度有其存在的意義,應該進一步將轉學程序盡量公開、透明,讓其在‘陽光’下運行,廣泛接受社會的監督。”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如是評價。
2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大變臉”
2015年年初,全國90所高校陸續公布自主招生方案。今年是自主招生“大變臉”的一年:“北約”、“華約”、“卓越”三大聯盟考解散;校長推薦取消,學生可以自薦;自主招生考試首次放在高考之后進行,面試環節更被看重,有的高校甚至聘請社會監督員保證公平公正。
為啥要改?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這樣解釋,自2003年啟動試點的高校自主招生,雖取得成效,也由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定位不明確,熱衷于“掐尖”“搶生源”,將其異化為另一場“小高考”,實則增加考生負擔。
改革之后,家長和高校都有些“茫然”。對家長來說,是否在高考前抽時間來準備自主招生,成為兩難;對高校來說,要將以往幾個月完成的工作壓縮在十幾天內完成,難度加碼。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表示,改革過程中不進行政策上的反思,不尋找政策出現問題的原因,而是出臺新的、甚至顛覆性政策,其實是走進誤區。
改革之后,若要真正實現自主招生能力的提高,需要各個高校的教授深度參與且能真正處于主導地位,設計出能夠辨識不同特點學生的招生方案,而非行政力量所主導的流程化、規范化的招生方案,否則,自主招生,也失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本來含義。
3 高考“全國一張卷”成大趨勢
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公布后,恢復“全國一張卷”成為改革大趨勢。2014年全國有16省市實行分省命題,統一命題的有15個;2015年,又新增江西、遼寧、山東3省重回“高考統一命題陣營”,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增至18個;2016年,將有25省份使用統一命題試卷。
高考命題方式經歷過多次改變。從全國統一命題,到分省命題,又回到統一命題,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指出,這種“分分合合”,并非簡單往復。“回歸”統一命題,最為關鍵的作用在于保證高考試題科學性和整體水平,最終目標是達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
當然,盡最大可能實現教育公平無法一蹴而就。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范先佐就認為,教育不公平的癥結不在考試制度而在招生制度。而統一命題牽一發動全身,一些自主命題多年的省市,可能需要在教學、課程設置等多方面進行調整,才能跟上節奏。
“全國一張卷”或許只是第一步,它將為后續很多改革奠定基礎,比如異地高考,比如打破分省錄取,打破錄取批次,實現一檔多投等。
4 “零容忍”高考替考 考試舞弊入刑
2015年高考第一天就出了個“大新聞”。臥底記者曝出南昌成規模替考事件。組織替考者可謂“神通廣大”,能成批制作假身份證和假準考證,甚至替考者本人照片都能錄入教育考試院系統,達到準考證照片和替考者本人一致的“效果”。
7月7日,江西省教育廳通報了“6·7南昌高考替考舞弊案”調查結果,共處理各類人員42人。其中,6名替考組織者及中介人員由公安、檢察機關立案查處;7名被替考考生和7名替考者,按教育部第33號令及相關規定進行處理;涉案的22名公職人員分別給予相關處分。
為何應對“替考”零容忍?事件曝出后即有媒體指出,只要有一名替考者最終得逞,就意味著變相剝奪了另一名考生受教育權利;更重要的是,社會的公平和誠信被消解甚至重創,每一名社會成員都是成本負擔者和最終受害者。
今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替考入刑”規定,明確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替考者和被替考者將處以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而組織作弊者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
考試舞弊,終于不再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帶。
5 學生自主創業折算為學分
如何激發在校學生的創業熱情?要不,把創業這事,也折算成學分吧。2015年8月,浙江省政府發布《關于支持大眾創業促進就業的意見》。其中指出,高校要將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同時,要探索建立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將學生自主創業情況折算為學分。
11月,教育部也公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下文稱《規定》),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及部屬高校征求意見。新版《規定》中,明確學生自主創業、獲得專利可折算為學分計入學習成績,具體辦法由學校規定。
如此一來,是否就能“學業”“創業”兩不誤,為大學生的創業夢再添一把火?不過,鼓勵性政策的接連出臺,并不意味著鼓勵所有學生盲目創業。創業一事,九死一生,成功率低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學生有心創業,也該謀定而后動。
有了政策護航,可以讓一部分真正有創新創業思維的學生,大膽走出象牙塔,用社會中“真刀真槍”的實踐和高校中所學理論互為補充。不過,高校在制定細則時,也得衡量好創業成果折算學分的比重和份額,確保無心創業的學生,能在校園里有張寧靜的書桌。
6 BBC教育紀錄片熱播引發教學方法碰撞
“中國老師大戰英國熊孩子”,讓教育也被“娛樂”了一把。英國廣播公司(BBC)煞費苦心做了一場“教學實驗”:他們招募、選拔了五位中國教師前往英國一公立中學執教,要求這些老師完全按照中國模式向英國學生授課;一個月后對接受英式和中式教育的不同學生進行成績考核。這一過程被制作成了紀錄片,一經播出,引發熱議。
BBC表示,這樣做的初衷是“探索中式教育方法是否可以被移植到英國的課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10月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時特意提到此紀錄片,表示通過人文交流,中英兩國文化中的精華正在對兩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英國民眾認識到嚴師出高徒的積極效果;而中國民眾也認識到張弛有度在子女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當然,紀錄片無意比較中式、英式教育法的高下。教育的成果無法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衡量標尺,最合適的教育,應該是最受到學生認可的教育。重要的是,不同教學方法、風格能夠相互碰撞;在社會的討論、反思中,推動教育往良性方向發展。
7 修法推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
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一直是“老大難”問題,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能否打通成果轉化“中梗阻”,創造一批身價千萬的教授、研究員?
這部法律從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內含多條鼓勵性措施。比如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對于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對于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參加人在不變其權屬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與本單位的協議進行該項科技成果的轉化;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可以從該項科技成果轉讓凈收入或者許可凈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
政策已有,但尚待一系列配套措施出臺。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指出,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不能簡單制定一個提高科技人員分成比例的政策就動員大家下海辦公司;還得結合高校綜合改革,從頂層設計出發,轉變評價方式,建立專業化的成果轉化機構,形成新的成果轉化機制和體系。總之,此事任重道遠,還待各部門繼續求索。
8 雅思取消部分中國考生成績
今年7月至9月參加雅思考試的一些中國學生“很郁悶”:他們不僅沒盼來成績單,反而被拉入了“黑名單”。因被雅思認為違反了考試相關規定,這些學生的雅思考試成績被永久取消。
“伸冤”也沒用,雅思表示,只有在主辦方擁有充分的證據判定考生有可能違反雅思考試的規章制度,并且導致無法保證成績如實反應該考生的真實英語水平時,雅思成績才會被永久扣發。
考生到底是踩了哪一條雅思考試的紅線?多位在國內從事相關教育培訓工作的老師對媒體分析稱,這可能是因為“過度押題”或“考試舞弊”。由于雅思的試題均從題庫中抽取,有些題目可能重復出現,一些培訓機構也鼓勵考生背誦“機經”。所謂“機經”,就是參加過考試的考生大方分享出來的當場考試題目。要是碰上原題,就是“走了大運”。但這一方式,實則碰觸了雅思考試的禁忌——按照規定,考生不得泄露其考過的題目。
如果堅持以應試為根本目標的備考觀念,走捷徑以期叩開名校大門,反而容易養成不良語言習慣,給考生自己未來的海外學習造成困難。雅思取消中國部分考生考試成績,雖只涉及300余名學生,但它背后對于公平的主張和規則的強調,值得教育者和考生去理解和反思。
9 高校“組團”刷“世界大學排行榜”
我國高校們要“組團”刷“世界大學排行榜”了。國務院11月5日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列出了我國高校步入 “世界一流”的“三部曲”:到2020年,我國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 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勃勃雄心,也是源于現實需要。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形勢和新任務對高等教育實施內涵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指出,世界一流大學并無公認定義,但它應當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獨立的大學精神,能夠為各行各業培養領軍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能夠取得劃時代意義科研成果,對本國乃至世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中國的重點高校們,準備好了嗎?
10 部分地方高校“接地氣”轉變為應用型大學
所謂高等院校,不一定非得“端著架子”一門心思搞科研,也可以“接地氣”培養一批實踐型人才。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11月16日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把辦學定位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把辦學模式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
向應用型轉變的高校,是不是就低人一等?其實,我國少許地方本科高校業已轉型的成功經驗已經表明,應用技術型高校是以培育“動手能力”為核心的專才教育,是強調“實踐性”的教育類別,而非教育層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分類定位不同。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學者馬陸亭也表示,在發達國家的高校體系中,應用型高校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部分高校轉型發展是對我國高校體系的重新設計,而推動的重點就是應用型高校建設,這也是我國目前高校體系中的薄弱環節。
伴隨著我國應用型高校創新制度的不斷完善,一批又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應能夠用這種方式,實現其華麗轉身,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