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公共精神、經濟模式改革與轉型、要素市場、歷史建筑、“價格歧視”、分享經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丁元竹:公共精神的形成以平常心態和共同價值為基礎】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指出,當前,社會建設的軟性因素首先要重視使人們養成平常心態和培育共同價值,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公共精神。現實生活中,個別地方政府和個別官員對于公眾參與社會組織活動,甚至組織業主委員會漠不關心,或者不給予支持,在某種程度上還加以限制,這會扼殺居民應有的公共精神。
觀察現實生活,一些政策相互矛盾或互相不協調,一方面,人們希望每個居民在社會需要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各類服務,包括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又不給他們機會形成密切的社會聯系,他們與自己所在的社區居民、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乃至基層的政府組織形同路人。居民的日常生活問題得不到解決,訴求得不到回應,何以會在組織需要的時候召之即來?眾多的社會事務,僅靠政府的力量怎能應對?應該以平常心看待居民的生活和訴求并盡可能支持和引導,在此基礎上形成公共價值和公共精神。
摘編自《北京日報》
【祁凡驊:經濟發展的困境倒逼經濟模式的改革與轉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與發展戰略研究院、教授祁凡驊指出,傳統經濟管理模式以計劃經濟為主導,以GDP增長速度為主要經濟績效指標。這一管理模式為中國帶來了30年的高速發展,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實力,使中國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大國。但是,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加,GDP增長的高速度難以繼續維持;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低端制造業所帶來的環境壓力已到了極限;以房地產業為主的投資拉動也到了難以維系的地步。經濟發展的困境倒逼經濟模式的改革與轉型。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當前經濟管理模式轉型的核心指導。創新標志著對工業4.0、生物醫藥、互聯網+等新型創新領域的戰略支持;綠色代表著對環境承受度、資源承載度的關注;開放預示著對經濟全球化的持續融入,對人類科技發展成果的貢獻與共享。這一系列的指導理念將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向協調、均衡、健康、可持續模式的轉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改革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要在理論上作出創新性概括。這實際上是為學界提出了一項總結、提煉經濟管理新模式的重要任務。
摘編自光明網
【劉世錦:要素市場是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指出,供給側改革也有宏觀和微觀之分,也不排除宏觀政策的必要調整,但重點還是在微觀層面,通過實質性的改革措施,進一步開放要素市場,打通要素流動通道,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具體來看,供給側優先和重點的改革領域包括如下幾項:第一,對去產能要采取果斷管用的辦法,在一定時間內取得實質性進展。第二,進一步放寬準入,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既要“放小”,又要“放大”。 第三,加快城鄉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 第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精致生產。 第五,在尊重創新規律的基礎上培育創新環境,包括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穩定企業家、科研人員的預期,排除泡沫經濟的擾亂,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培育人力資本,改造金融支撐體系等。
以上重點領域改革集中于要素市場,這將是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過剩產能、低效無效要素要“出去”,有競爭力的、創新的要素要“進來”,通過生產要素的進一步解放、流動和優化配置,攻占經濟生活中仍然隨處可見的“低效率洼地”,形成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的新格局。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企業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別關注的核心指標。中國經濟轉型,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企業盈利模式的轉型。而供給側改革是否深入并取得成效,企業盈利水平將是一個關鍵的度量指標。
摘編自《光明日報》
【戴榮里:歷史建筑是能安放心靈的花園】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戴榮里指出,文化的呈現方式本來是多彩多樣的,但如今,城市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小。對更多城市而言,追求大一統的混凝土森林風格反而成為一種時尚。地域特色和歷史記憶,逐漸淹沒在風起云涌的造城運動中。當更多的人意識到文化保護的重要時,很多古老建筑已被拆毀,歷史性街區已被割裂,在缺乏歷史故事和文化傳承的大樓里居住和工作,只能依靠屏幕上的碎片文化充填精神的饑餓。這是一件無比遺憾的事。
建筑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它并不體現為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而是呈現為各個時代、各具風格特點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蘊含著地域文化特色,充盈著不同的建筑智慧。保留這些歷史建筑,就等于保存住了小型歷史博物館,讓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找到一個能辨析歷史經緯的塔臺,進入一個能安放心靈的花園。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東京:行政手段干預不了“價格歧視”】
中央黨校副校長王東京指出,價格歧視是指商家將同一商品以不同價格出售的行為沒,西方經濟學者稱為“price discrimination”。價格歧視有三個要點:產品相同;成本相同;價格不同。市場之所以出現價格歧視,原因有三:第一,廠商爭取利潤最大化;第二,壟斷供應;第三,供給穩定而需求不穩定。
歧視一詞本身雖有貶義,但在經濟學里“價格歧視”卻是中性概念,不含好與不好的判斷,讀者切莫望文生義;價格歧視作為市場行為,是供給穩定而需求不穩定所導致的結果。規律使然,政府當坦然面對,斷不可用行政手段去干預。
摘編自《北京日報》
【吳根平:以大數據戰略推進分享經濟的發展】
吳根平撰文指出,大力發展分享經濟可以很好地解決產能重復過剩問題,開拓了重新利用閑置資源和提高配置效率的新視野。我國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核心動力將轉向依靠創新驅動,依靠大數據驅動,大數據將成為戰略性資源,將成為互聯網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之一,大數據也將是促進生產力變革的基礎性力量,以大數據驅動經濟發展,重構生產過程,實現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分享經濟正是大數據驅動下的商業模式創新,它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外部資源要素投入的發展模式,而是充分調動使用現有的閑置資源。大數據驅動發展的分享經濟將成為對沖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新動力,給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帶來新動力,分享經濟必將開啟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以大數據戰略推進分享經濟的發展。大數據和分享經濟的關系可謂是一對天然的“孿生兄弟”,分享經濟正積極快速地向傳統各個行業滲透融合,分享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大數據的有力支撐,大數據正成為推動分享經濟向前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大數據”“網絡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將進一步助推分享經濟的快速發展。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