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丁元竹
過去30多年的改革發展,尤其是2003年以來國家把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社會福利和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以及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社會發展成就顯著。但是,一個社會僅僅有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是不夠的,必須塑造全社會的共同價值、全體社會成員的健康心態以及大多數社會成員可以接受并自覺遵循的行為規范。
適應新常態,社會建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軟件配置
社會建設不僅僅是對社會領域的資金投入、設施建設和服務提供,還包括了更加廣泛的社會內容。市場體制需要價值基礎,社會體制也同樣需要社會互信。軟性因素看起來不重要,其實非常關鍵,試想在一個百姓不信任的社會環境中,何以能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和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
這其實回到了一個老問題:人最需要、最看重、最認同、最關注、最崇敬的東西永遠不是錢和物,而是思想、情感、道德、信仰、信念、價值。一個社會只有重視這些東西,這個社會才有可能回歸秩序、活力、尊重、和諧。因此,要跳出用經濟建設的方式建設社會的怪圈,逐步把經濟方式轉變與社會方式轉變有機結合起來,這是社會建設的正道,也是社會的常態。相對于以往的社會建設,我們暫且把它稱為社會建設的新常態。
正如習近平同志講到的,“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使人們養成平常心態和培育共同價值
當前,社會建設的軟性因素首先要重視使人們養成平常心態和培育共同價值,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公共精神。現實生活中,個別地方政府和個別官員對于公眾參與社會組織活動,甚至組織業主委員會漠不關心,或者不給予支持,在某種程度上還加以限制,這會扼殺居民應有的公共精神。
美國學者珍妮特·登哈特和羅伯特·登哈特認為,“公共服務的精神并非只限于那些正式為政府工作的人們,即并非只限于那些我們視為公務員的人們。普通公民也希望有所貢獻。然而,他們可以發揮其許多才能的途徑卻一直都有限。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過去幾十年來我們都嚴重地抑制了公民的角色,更喜歡把人們視為顧客或者消費者,而不是將人們視為公民。”試想,沒有公共精神,何以有居民的參與和參與的積極性?
觀察現實生活,一些政策相互矛盾或互相不協調,一方面,人們希望每個居民在社會需要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各類服務,包括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又不給他們機會形成密切的社會聯系,他們與自己所在的社區居民、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乃至基層的政府組織形同路人。居民的日常生活問題得不到解決,訴求得不到回應,何以會在組織需要的時候召之即來?眾多的社會事務,僅靠政府的力量怎能應對?應該以平常心看待居民的生活和訴求并盡可能支持和引導,在此基礎上形成公共價值和公共精神。
只有順應民意才能夠抓住公共服務和社會參與中有價值的東西
社會建設必須順應民意,否則,就不會調動起群眾的積極性,也不會形成全體社會成員的平常心態。“政之所在,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小區居民自來就希望自己的小區干凈整潔、環境優美、安全放心、鄰里和睦、遵紀守法、團結一致,這就是他們的公共理想。轉變社會發展方式必須把群眾的這些公共理想視為他們公共精神中的寶貴財富和社會動員的切入點。只有順應民意才能夠抓住公共服務和社會參與中的那些有價值的東西,才能保護居民為公共利益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知識、尊嚴、勇氣和承諾,才能形成社會秩序與活力統一的源泉。社會在秩序與活力的統一中進步,應當是新時期社會建設的新常態。
上一篇:建筑是活著的城市歷史
下一篇:大數據驅動應急管理變應急“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