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網絡治理、創新創業教育、大學教育、養老金缺口、互聯網治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叢培影、黃日涵:中國網絡治理模式具有引領性的世界意義】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叢培影、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黃日涵指出,據即將在中國召開第二屆全球互聯網大會將主題定為“互聯互通,共享共治,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也是具有很深的寓意。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網絡治理模式對亞、非、拉三大洲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首先,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和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其次,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前國際社會最為關注就業和脫貧的問題;最后,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這給相關發展中國加強本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機遇。
摘編自光明網
【劉寶存:創新創業教育不是讓每個學生都去創業】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寶存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新熱點。但在創新創業教育熱中也存在一些模糊認識,比如,有人以為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要讓人人都成為創業者,有人以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在高校開設幾門相關課程。這是對創新創業教育缺乏深入了解、理性認識的表現。我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目的不是使每個學生都去創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國外有研究表明,創新創業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資收入。
既然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培養的是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那么,它就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應貫穿于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各階段,而不能指望在高等教育階段畢其功于一役。從國際看,英國、法國、日本、印度等國家都非常重視中小學階段的創業教育,重視從孩提時代就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商業和經濟意識等。可見,我國不僅應開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而且應實行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之中,并對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進行分工,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摘編自《人民日報》
【林建華:北大應充分認識到本科教育危險與機遇并存】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指出,北大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學生,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教育,使他們發現和發展自己的天性,在各個領域成為引領未來的人,是我們應當擔負的責任。但與此同時,我們不應該沾沾自喜地停留在過去,也不要一味地去模仿美國的博雅教育,我們要走出一條“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道路。通識教育是北大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專業教育體系建設是北大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
北大應充分認識到本科教育危險與機遇并存。我們既不能以一種自滿、不變、健忘的方式,自說自話、自行其是,也不能盲目地接受國外博雅學院本科生教育模式。我們必須探索“適應現代研究型大學的特點、充分發揮研究優勢的本科教育模式”。本科教育變革的基本方向,應當是使本科生更加得益于研究型大學獨一無二的機會和資源,給予學生獨特和有價值的研究經歷和生命體驗,使他們為豐富多彩的未來做好準備。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志明:通過資金的市場化運營、獲取合理回報來彌補養老金缺口】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李志明相指出,比較而言,做小做實個人賬戶,通過資金的市場化運營、獲取合理回報來彌補養老金缺口是相對更優的選擇;實行名義賬戶制問題更大,并非最優選擇。理由有二:一是名義賬戶制實際上仍采取現收現付的運作方式,難以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以及制度內撫養比不斷提高所帶來的財務壓力。二是記賬利率確定面臨“兩難困境”,如果記賬利率高于資金實際投資收益率,那么將極大增加政府未來養老金支出壓力;如果記賬利率低于實際投資收益率,那么意味著個人養老金權益遭受損失。
建議對于做小做實個人賬戶,則必須盡快做出決斷。其實,2001年我國開始進行做實個人賬戶試點時,個人賬戶空賬規模還比較小,做實的資金壓力并不是很大。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賬戶空賬規模越滾越大,做實的資金壓力也越來越大。時至今日,應當說,我國已經錯過了按個人繳費工資8%的規模做實個人賬戶的機會窗口。接下來,在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與投資運營都將同步推進的有利外部條件下,我國切不可錯過做小做實個人賬戶的黃金時機。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的前車之鑒,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必須吸取,在將個人賬戶完全做實的基礎上完善投資管理、實現保值增值,避免重蹈覆轍。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汪玉凱:建立安全有序、共同參與的互聯網治理體系】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認為,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在賀信中提出了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的主張。按照這一思路,在保障網絡安全的前提下,把互聯網真正打造成一個安全、開放的平臺,逐步構建起一個積極、有效、透明的國內互聯網治理體系。通過“開放平臺,管好內容”兩條路徑積極應對,實現對互聯網的有效治理,回應社會的關切。
按照這一思路,在構建安全有序的世界互聯網治理架構、規則體系的機制方面,有四個關鍵領域必須被高度重視:即網絡安全、網絡信息內容、互聯網應用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和資源等四個關鍵領域,建立國際間的相關協調機制和規則體系,從而形成國際社會對互聯網安全有序治理的新結構和新機制,這對于有效促進未來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和造福于各國人民,防止由于在互聯網發展方面長期暴露出的一些關鍵性問題,如黑客攻擊、網絡竊密、網絡犯罪等在互聯網上蔓延和泛濫,危害互聯網的深入應用和發展,這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只能多贏而無法失敗的全球性重大議題。毫無疑問,本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為各國探索建立這樣的治理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契機!
摘編自人民網
【章志遠: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將成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的主導模式】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章志遠指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將成為我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的主導模式。
我國當下的PPP模式改革是在政策推動和法制跟進的雙重規范下展開的。除了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外,相關領域的改革大多都是以規范性文件形式推動的。這種模式有利于PPP改革的快速推進,符合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社會的迫切需求,但也存在著較大的法律風險。作為一種公私合作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的新機制,PPP模式要想走出當前“政熱社冷”的窘境,必須實現發展理念的更新。尤其是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背景下,政府、市場和社會都必須樹立正確的合作觀,從而真正實現公私稟賦充分發揮基礎上的公共服務質量提升。
摘編自《解放日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