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農硏院博士生導師 劉 奇
核心觀點
●只有克服歧視性貧困,才能真正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脫貧,必須微觀,精準到戶到人,致富,只可宏觀,針對大環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場平臺
●既要注重多少人脫了貧這個“數字面子”,更應緊盯始終讓所有窮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實惠里子”
●當務之急,應從挖地開山的“大開挖”轉向無形資源的“大開發”,如發展鄉村旅游、深化農產品加工、活化傳統技藝
●鄉村旅游是中國農民的第三次創業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剛剛發出的動員令。數字化生存把人類帶入“精準時代”,扶貧開發進入攻城拔寨階段,為打贏這場攻堅戰,扶貧工作的任務、方法、路徑等都需要重新審視,做出調整,其中尤其要處理好一些涉及重大問題的諸種關系。
一是脫貧與致富的關系。脫貧與致富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脫貧是生存問題,致富是發展問題;脫貧是公平問題,致富是效率問題;脫貧是政府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職責,致富是市場規律、能力角逐的結果;脫貧必須采取特惠性政策應保盡保,致富只能運用普惠性制度公平競爭;脫貧,政府必須全面兜底,確保生存權,致富,政府只能創造軟硬環境,提供發展條件,不可全部包攬;脫貧,必須微觀,精準到戶到人,致富,只可宏觀,針對大環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場平臺;脫貧的責任主體應是以縣為單位的“塊塊”,致富的責任主體應是從上到下各涉農部門的“條條”及社會各方力量。在脫貧問題上應重點抓好四件事:一是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基本住房保障,三是基本教育保障,四是基本醫療保障。在致富問題上應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改善條件,二是提高能力,三是創造機會。
二是窮人經濟學與經濟學家經濟學的關系。經濟學家想通過市場降價減少生產,而窮人只能生產某種商品,降價反而會讓他們為保收入而生產更多產品。本來養五頭豬的收入需要養十頭才能保住。生產沒減少,反而大幅增加了。經濟學家都通過提價節約資源,但富人不在乎那點小錢,照樣消費,而窮人面對生活必需品的漲價,只能減少其他開支維持生計,不僅沒能節約,而且降低了生活水平,更嚴重的是拖累了市場。經濟學家想通過統一標準提高質量,但標準一高成本就高,窮人買不起,只好消費更差的產品。
扶貧開發必須真正弄懂“窮人經濟學”。懂得窮人經濟學,不僅要懂得窮人經濟學的特殊性,更要懂得窮人之為窮人的根源。如果還把窮人視為可憐可悲、低等下賤的形象,仍舊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俯瞰他們,以一種憐憫的姿態恩賜他們,而不從本質上去探討貧困的根源,那么再高深的理論都談不上懂得窮人經濟學。只有克服歧視性貧困,才能真正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三是傳統窮人與現代窮人的關系。傳統窮人解決基本生存可以自食其力,現代窮人則必須支付必要的生活成本。煮飯,傳統窮人可以自己撿柴,今天貧困者到城市只能買煤買電;喝水,傳統窮人可以自己挖井,今天貧困者只能買自來水、礦泉水;走路,傳統窮人可以多花時間步行,今天貧困者必須花錢乘車;信息采集,傳統窮人口口相傳,今天信息社會要花錢買電視、收音機、訂報刊?,F代社會制度設計本質上就不允許存在窮人,但由于各種社會保障的不完善,現代窮人又實實在在存在于現實社會之中,有些人“茍活于生存線之上、生活線之下”,中國五千年文明史,農民吃不上飯的時候很多,但喝不上水的事從來沒有過,但今天農民工在城里沒錢別想喝水。因此必須為現代窮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應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醫療保障救助一批。
上一篇:《準則》《條例》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下一篇:氣候問題是一個價值和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