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大明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作出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的戰略部署,這是未來5年以至更長時期我國資源利用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貫徹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必須科學把握我國資源國情,加快轉變思想觀念,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確?!笆濉睍r期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的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破解我國資源、環境和發展難題的關鍵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取得明顯成效,但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的12.3%,但消耗了世界22.4%的能源、47.3%的鋼鐵,水資源產出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2%。這說明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與此同時,我國資源約束進一步加劇,環境承載已逼近“天花板”,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只有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才能有效破解我國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難題。
緩解資源約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保證。我國資源總量大、人均少、質量不高,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普遍偏低。2014年,我國重要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攀升,石油為59%,鐵、銅為70%,鋁為50%。不少地方新增建設用地接近或超過承載能力上限。水資源空間匹配性差,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缺水。我國的基本國情、資源稟賦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決定了必須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綠色發展是主動適應水土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約束的科學發展模式。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資源是生態環境的基本依托。只有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才能減少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影響,提高生態環境容量和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實現綠色發展目標。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個時期以來,我國資源與生態環境一些領域陸續亮起“紅燈”。這種狀況如不盡快扭轉,不僅將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危害,還會對社會和諧穩定構成威脅。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面臨資源緊缺與生態惡化的雙重壓力。只有切實提高全面節約、高效利用資源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加快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
“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吹響了新時期資源利用工作的“沖鋒號”。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戰略部署,關鍵是按照《建議》要求轉變思想觀念,在“全面”上下功夫,在“高效”上做文章,在全社會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
樹立節約優先理念。這是實現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的基本前提。節約優先就是要時時處處把節約挺在前面,培育節約意識,養成行為自覺。要在生產、流通、倉儲、消費各個環節實施節約,構建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
上一篇:中美應共同繪制和平繁榮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