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學者:約瑟夫·多利森
(美國長島大學歷史系前主任、教授)
■中方學者:王 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日本戰爭罪行未徹底清算
王震:2014年2月,中國政府通過立法形式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今年的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之際,再次回望70年前的那場戰爭,是很有必要的。
二戰對整個人類社會造成的慘痛后果有目共睹。中國在二戰期間,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時間最長,遭受的損失也最為沉重。據有關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累計傷亡超3500萬人,占二戰中各國傷亡人數總和的三分之一,戰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上世紀70年代,中國領導人本著“世代友好”的考慮,放棄對日戰爭賠償,希望能夠開啟中日關系新的一頁。但是,中國領導人以德報怨的做法并未換來日本的真正反省。
約瑟夫·多利森:70年前,世界歷史上代價最為高昂的戰爭最終以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的正式投降而告終。然而,我們對于敵人的寬恕遠多于司法審判。由于冷戰的迫切需要,我們不僅重建了敵對國的經濟和基礎設施,而且使包括日本裕仁天皇在內的許多重要戰犯未能得到應有的審判。戰后成為美國盟友的日本從未對施加在眾多平民和“慰安婦”身上的暴行進行正式道歉,更不用說進行經濟賠償了。正像美國空軍退役少將查爾斯·斯文尼1995年在國會聽證時所說:“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遺忘就可能面臨重蹈覆轍的危險。”
中美在二戰中結下深厚友誼
約瑟夫·多利森:美國人對中國人看法的改變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和二戰時期,特別是1937年日軍再次入侵中國以后,許多堅持孤立主義的美國人,通過閱讀賽珍珠、埃德加·斯諾和安娜·路易·阿姆斯特朗的作品,開始對遠在中國的這場戰爭有所關注。造成31萬無辜中國平民喪生的“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后,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激起了眾多美國人對日軍暴行的憤怒。1941年12月7日發生的“珍珠港事件”改變了一切,讓猶豫不決的美國最終加入了戰爭。1940年,羅斯福總統向中國政府提供了1億美元的信貸授權,第二年又通過《租借法案》進一步擴大了對中國的援助。羅斯福還派史迪威將軍來華擔任在華美軍統帥和蔣介石的顧問,和史迪威一起來華的還有陳納德及其“飛虎隊”。中國軍隊雖然裝備落后,但牽制了大量本可以派往別處并挑戰美國“跳島戰略”的日軍,為英美盟國“先歐后亞”戰略的成功創造了條件。英國歷史學家拉納·米特令人信服地指出,中國以極大的代價打贏了一場防御戰,支援了美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抗戰。
王震:二戰在中美關系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重要地位,二戰期間中美兩國為了抗擊共同的敵人而結盟,從而極大地改變了近代以來美國在中國普通民眾當中的形象。二戰期間美國對中國的幫助和支持深深地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盡管隨后的冷戰讓中美兩國又很快成為對手,甚至一度兵戎相見,但民族危亡關頭美國對中國施以援手的經歷卻成為無法磨滅的集體記憶。如今,陳納德將軍和他帶領下的“飛虎隊”在中國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美國首都華盛頓每年一次的國家紀念日游行活動中,也總會有“飛虎隊”的身影。今年6月,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將軍在訪美期間還專門接見了“飛虎隊”老兵溫雅德和陳納德將軍的外孫女凱樂威。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歷史,也非常珍惜這段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上一篇:強化宏觀審慎監管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