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口、全球經濟治理、新型城鎮化、食品安全、綠色、黨建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穆光宗:適度生育和優化生育是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不二之選】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指出,全球人口增長趨緩甚至人口減少是最富有前瞻性意義的人口發展態勢。第二次人口轉變昭示了21世紀全球人口的新挑戰,即青年赤字、勞動力短缺、社會活力萎縮等。中國需要未雨綢繆,從中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人口發展具有較長的周期,是決定文明興衰的最基本力量,船大要早掉頭,中國在完善人口政策時需要長遠的歷史眼光、廣闊的全球視野和高度的國家責任。重建適度生育和優化生育的新文化是中國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不二之選。所謂適度生育,就是適齡、適時、適量的理性生育,展示的是微觀生育的自主性和多樣性。所謂的優化生育,則是指國家要打造二孩及以上的“合適之家”(Optimum family)為社會主流家庭的戰略目標,同時要為優孕優生優育保駕護航,提供可信可及可親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護,展示的是宏觀生育的福利性和保障性。
摘編自《北京日報》
【郭偉偉 王浩: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革已經迫在眉睫】
郭偉偉 王浩指出,現有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與機制越來越不能適應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變革已經迫在眉睫。而對于我國來說,這場變革既是重要機遇,也是嚴峻挑戰,需要我們準確把握、妥善應對。面對這一新形勢,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自身實力,努力增強參與能力,使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革中處于主動地位。我們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更大的功夫。首先,中國參與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本身就是一種極具現代性和挑戰性的工作,并無先例可循,需要秉持“干中學”的態度。其次,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建設并不等同于要顛覆現有的國際機制,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改革完善,這就意味著中國有必要會同國際社會一起攜手加強治理機制建設。這方面可供運作的空間是比較廣泛的。再次,中國參與推動世界走向真正的全球經濟治理,應重視智庫作用。 最后,在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進程中,不僅需要“干中學,干得好”,而且還要“會說話,說得好”,著力提升全球經濟治理話語的塑造能力。
摘編自《學習時報》
【陳錫文: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需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三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認為,切實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對于提高農民進城落戶積極性、順利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農民的“三權”保障工作取得明顯進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需要進一步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的“三權”。當前,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進一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維護進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二是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三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效保障進城落戶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
摘編自《人民日報》
【洪巍: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五個基本特點】
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副教授洪巍代表課題組分析了2014年度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基本狀況。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基本特點為:一是輿情事件的涉及面更廣,發生的輿情事件不是只局限于一個行業中的一個企業或是某個地區,而基本反映了整個行業中大部分企業或全國普遍地區的共同問題,如毒豆芽、毒腐竹、工業鹽冒充食用鹽在全國多個地區都有發現,桶裝水不合格情況涉及多批次、多品牌,多款面粉均被爆出含有增筋劑,多品牌功能性飲料含有二類精神藥物等。二是食品安全網絡輿情主要由人源性因素所誘發。在2014年度發生的6個超熱度、高熱度的食品安全網絡輿情中,有5個由人源性因素所誘發。三是微博仍然是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重要載體,超熱度、高熱度食品安全網絡輿情中,微博占總熱度的比重均已超過95%。四是轉基因仍是關注的焦點。2014年對于轉基因食品的關注總熱度達千萬以上,是熱度最高的輿情事件,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議持續不減,并且對明確標識轉基因食品以保證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的呼聲高漲。五是網民理性有限。面對相關負面信息時往往持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加大打擊造謠、傳謠行為的力度,盡可能減少網絡中的虛假信息,努力凈化網絡環境,推進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已刻不容緩。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喬法容、劉武陽: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前提】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喬法容、劉武陽認為,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的今天,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傳統粗放性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生態環境惡化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健康,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生態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強烈要求,成為當今突出的民生問題。針對長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矛盾與沖突,五中全會提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就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思路,推動低碳循環發展,走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綠色發展理念就是一種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保護生態,實現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和諧,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摘編自《河南日報》
【我們黨正是靠著嚴明的紀律和規矩一路勝利走來】中央黨史研究室理論研究中心撰文表示,沒有革命的紀律,就沒有革命的勝利。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黨櫛風沐雨、歷經坎坷,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政黨,靠的就是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統一步調的嚴明紀律和規矩。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具有嚴明紀律的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給中國革命帶來新的希望,從一開始就被視為新鮮血液,受到正在苦尋革命前途的孫中山的熱烈歡迎。在偉大的全民族抗日戰爭中,黨的組織得到快速壯大和發展,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黨大力加強紀律和規矩建設。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路線是‘王道’,紀律是‘霸道’,這兩者都不可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總結歷史的教訓,深刻指出,“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他強調“中央要有權威”,“共產黨員一定要嚴格遵守黨的紀律”。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頒發了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準則、紀律處分條例等重要黨內法規。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反腐倡廉建設”的科學命題,頒布實施黨內監督條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等重要文件。歷史反復證明,沒有革命的紀律,就沒有革命的勝利。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