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當代設計觀念的哲學反思

2015-12-06 10: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有話說
2015-12-06 10:01:2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責任編輯:李貝

  一些具有先鋒思想的設計師及其實踐給了我們另一個反思設計人文價值的路徑。我們知道,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可視性外觀的營構,無論手機還是電腦,汽車抑或家居,外觀形態或形式從來都是設計師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但是,有些設計師大膽提出了全然不同的理念,比如有設計師精致地提出了“設計是看不見的”理念,并以此為題來策劃設計展。乍一看來,這種說法不合常理,設計就是對外觀的經營,就是一種賦形的藝術或技巧,但實際上,提出“設計是看不見的”的理念有復雜的含義。德國藝術家兼設計師瑞伯格(Tobias Rehberger)就直言:

  筆者認為,在看“我”的作品時,是不會發現什么線性物的,有的只是某些主題,“我”的作品是在不同的光照下圍繞這些主題而展開、呈現。如何解釋我們周遭的這些事物呢?真的可能“看見”一件完整的作品嗎?或某件作品包含了更多的東西嗎?“我”的作品大多是建筑在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基礎之上的。[11]

  我們可以對“看不見的東西”做多種解釋,一個重要的層面就是對蘊含在設計后面的人性及其意義的探究。注意到并努力去發現那些“看不見的東西”,不啻是一位有思想的設計師的標志!

  另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設計觀念是,設計對有用性或功能的摒棄。說來也不合理,設計就是為了用,好的設計總是給人帶來便捷、高效和方便。任何設計倘若不以用為宗旨顯然是值得疑問的。然而,我注意到一些設計并不把用途當做首要目標,而是在仿佛不受用途限制的狀態下對物、對物與人的關系或器具與環境的關系的諸種可能性的探究。換言之,這樣的設計理念超越了對功能性和用途的考量,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去把握設計與人性的意義關聯。或者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是通過設計來體現人之“神性”。

  設計對看不見的和好像無用的東西的關注,表明了設計的某種取向,即設計不能只限于當下的、外在的和功能性的層面,設計應有自己形而上的沖動和探究,設計師應關注設計的內在意蘊和內在邏輯,關注設計的超越性層面。

  說到這里,筆者還想做一些引申。設計師大致可以區分為三類:匠人、藝人和哲人。匠人只關注設計的技術和細節;藝人強調個性和藝術體驗;哲人則更高一籌,他們善于在設計中發現人之“神性”和生存的意義,因而超越了前兩者。當代中國的設計及其教育,從來不缺少前兩種人,尤其是第一類人,但我們最缺的是設計哲人(或設計思想家)。盡管不可能每個設計師都成為哲人,但問題在于如果我們當代文化的設計教育完全沒有自己的設計哲人,那將是十分可悲的!德國著名設計師弗蘭茨·沃爾特曾說:如果問他在設計中學到什么,他的回答是“一無所得!”作為一個有成就和影響的設計師,這么說也許是對當代設計及其教育熱衷于技術操作的一種棒喝。設計教育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還需要更加豐富的人文修養。更重要的問題還在于,今天的設計與我們當代生活的“裝置范式”密切相關。設計就是對新技術的裝置化,而各種裝置的廣泛使用導致了人與物關系的顛倒,導致了人與人關系的割裂。比如烤火取暖,傳統的方式是家人一起勞動,或伐木、或打柴禾,整個家庭都投入到交往的勞動活動中去。現代日常生活則不同,我們花錢去購買熱能,無論是中央空調或是家庭取暖設備。[12] 手機、電腦、網絡等新裝置的設計和應用,取代了傳統人們面對面的交往,所以今天親密不再無間,距離不再是交往的障礙。

  從傳統社火或社戲的民間交往,到今天以電視機屏幕或電腦界面來關聯生活,裝置設計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形態,各種各樣被設計出來的裝置和界面成為我們進入生活世界的路徑。有哲學家斷言,技術的進步將會不斷地消解空間距離,征服地緣域(geosphere),以往的公共交往和社會服務將有可能被某種家庭“奴役”所取代,人被裝置及其技術理性所“規訓”,最終會助長人們待在家里的“惰性”,并使城市越來越趨向于“孤島狀態”。時尚的和短命的設計變得越來越流行,人們沉醉于對各種裝置(蘋果手機和電腦就是一例)的追逐之中而不能自拔。因此,設計的使命不僅僅是設計出舒適合用的器物裝置,而是負有某種重新恢復我們生存的人性化和豐富性的崇高使命。回歸人性化的設計,關心人,尊重人,以人為本,這些傳統的人文主義理念正在重返當代設計。也許結論很簡單:人性化的設計詩學乃是當代設計發展的必然邏輯。

  注釋:

  [1](德)哈貝馬斯:“現代建筑和后現代建筑”,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3,第34 頁。

  [2](英)約翰·沙克拉:《設計——現代主義之后》,盧杰等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第18 頁。

  [3] See 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 Vol.2, p.19.

  [4] 同[2],第131 頁。

  [5] Virginia Postrel ,Substance of Style : How the Rise of Aesthetic Value is Remaking Commerce, Culture &Consciousnes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3), 16.

  [6] Ibid., 9.

  [ 7 ] Jean - Francios Lyorard,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Postmodern?” in Micharl Drolet, ed. The Postmodernism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4), 237.

  [8](美)馬克·第亞尼編:《非物質社會》,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8,第73 頁。

  [9] 當然,在消費社會中,所謂的個性化其實只是表面現象而已,核心仍然是一種萬變不離其宗的模式化消費。

  [10] 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96,上卷,第479 頁。

  [11] http : / / www .gms . be / index . php?content = artist _detail&id_artist=35& menu=text

  [12](加拿大)泰勒:《現代性的隱憂》,程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北京,2001,第8頁。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