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當代設計的發展呈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向,它們彰顯了設計觀的演變。本文著重討論了設計觀的三個轉變:第一是從“形式服從功能”向“形式服從情感”的轉變,當代設計越來越強調藝術特質和情感體驗;第二是從一元標準化向多元個性化的轉變,各種“變異”的設計應運而生,改變了刻板冷峻的同一性模式;第三是從技術理性向人文價值的轉變,晚近設計擺脫了技術層面而轉向了人的詩意和“神性”,從技術的考量進入關于人之生產的哲思。在全球化和本土化雙向互動的進程中,這些設計觀的變化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世界。
關鍵詞:設計觀、形式、功能、標準化、個性化、技術理性、人文價值
作者簡介:周憲,南京大學藝術學院。
當代社會的特征是一個“設計的社會”。從城市規劃到建筑,從日常起居到生活用具,從工作學習到人生成長,設計無處不在,設計的重要性已廣為人知。中國作為一個后發的現代化國家,同時又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正在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設計”。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當下,設計的地方性和國際性是有分有合的互動進程。如今,中國設計已經融入了廣闊的全球化潮流,中國風和中國氣派漸趨成熟。在筆者看來,設計頗有些像是社會和文化變遷的“風向標”,它說到底并非設計師個人品位或偏愛的體現,毋寧說,設計的動向恰恰表征了社會的演變和文化的流向;設計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鏡像”,它折射出了特定的社會形態和文化觀念,是其價值觀的顯現。
關于當代設計的轉向,已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學者概括說,當代設計有一個從“工業設計”向“后工業設計”的轉型;也有設計史家認為,存在著一個從現代主義設計向后現代主義設計的演變。如果說這些變遷的分析是著眼于當代設計的“宏大敘事”的話,那么,亦有設計史家從更加微觀的層面來討論當代設計的轉變。比如,有人指出,在產品設計方面有一個從設計的專門性向普遍性的轉變,從短命的向持續使用的轉變,從標準化向用戶化的轉變;在設計流程方面,有一個從專斷到民主、從刻板到靈活的變遷等。設計觀念的變化一方面反映出社會及其文化變遷對設計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設計師對設計本身的反思和批判。
設計這個范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界說,既可以把它當作一種技術或技能,也可以看作一種對生活中意義的創造和反思。從表面上看,設計不過是對器物或裝置的外觀或功能的某種有意圖的謀劃,但何不把設計視作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福柯所說的“認知型”呢?晚近“設計文化”的概念炒得很是熱火,但文化概念無所不包,設計文化似并沒有明確界劃出設計的核心內涵。當我們把設計界說為某種“認知型”時,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權力和知識的共謀關系便自然而然地貫穿其中,設計在任何時代總是體現為某種權力的話語。第二,福柯把“認知型”看作是單向的、不變的凝固物已顯偏頗,筆者傾向于把它視為一個富有彈性并充滿了異質成分的復合體,其中內在張力所造成的變化實際上在不斷地改變著認知型。換言之,權力與知識的共生關系只是認知型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異質話語可以構成對權力和知識共謀關系的某種反叛和顛覆。說到當代設計的轉向時,一個需要關注的焦點就是設計如何從業已形成規范的權力和知識共謀關系中擺脫出來,由此而形成新的設計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