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高級顧問 葉小文
中國作為全球性大國的關鍵支撐,無非是兩個方面——硬實力支撐和軟實力支撐。講硬實力,中國的支撐力是明擺著的。
1978-2008年,中國的GDP一直保持年均9.8%的增速,在世界增長最快的20個國家和地區中居于遙遙領先的首位。至2014年,中國GDP總量已近英國的4倍,德國的3倍和日本的2倍多。如今,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速度放緩,但仍然保持在合理的增長區間。201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雖有所放緩,增速仍居世界前列。從總量上說,中國在10萬億美元經濟規模的基數上增長7%,相當于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的規模。當前,各國經濟都面臨著困難,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一定下行壓力,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中國經濟有巨大的潛能、回旋余地、內在韌性,增長動力源很多,發展后勁很足,完全有條件長期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長。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向好有基礎有條件有動力。通過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持金融市場穩定,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通過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強和創新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水平,中國經濟必將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保持強勁發展動力。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的大手筆,是中國作為全球性大國最關鍵的支撐
講軟實力支撐,人家是否服氣?這就很需要一番考究,論一番道理了。
作為全球性大國關鍵支撐的軟實力,用中國古語說,其出發點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習近平主席今年9月在聯合國的話講,“中國將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堅持走共同發展道路,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將自身發展經驗和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順風車’,一起來實現共同發展”。“我們要爭取公平的發展,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各國都應成為全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不能一個國家發展、其他國家不發展,一部分國家發展、另一部分國家不發展。各國能力和水平有差異,在同一目標下,應該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要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給予各國平等參與規則制定的權利。”“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習近平主席的講話,處處體現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概而言之,就是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演講的主題:“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只有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欲人之所欲,才有共同關切、共同語言,才能夠感人肺腑、動人心弦。“命運共同體”是當代人類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題目、大文章。“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吁,無疑是中國作為全球性大國最關鍵的支撐,也是世界歡迎一個崛起的大國最重要的理由。這呼吁,來自于中國審時度勢觀天下的深思熟慮,一心一意、誠心實意謀求和平發展的戰略訴求。這是中國的大手筆,有世界的大道理,靠實在的大舉措。中國不僅率先提出,而且率先動作,言必信,行必果。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的大手筆。爭取穩定繁榮的周邊、保障能源資源的供求和國際交往網絡的暢通,特別是“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都是為了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延續中國的戰略機遇期。“獨行快,眾行遠”,中國的發展,既促進周邊乃至世界的發展,反過來又給國際和平提供助力。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世界的大道理。自1800年以來,全球人口從10億增長至目前的72億,但進入發達工業化水平和享受富裕生活的人口占比始終維持在1/6左右。為什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長期擺脫不了貧窮落后的困境?今天,站在戰后70年的時代節點上,人類不能不深刻反思。如果說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共識;那么,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舊格局舊秩序而實現可均衡發展,應成為公理。窮則思變,不平則鳴。以強凌弱、以富吃貧、以大欺小、以霸唯尊,富則主導一切、通吃通占,貧無立錐之地、只能等死,這樣的世界舊格局舊秩序,還撐得下去嗎?中國作為大國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為原則,秉持正確義利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建立以互利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以此為基礎建立國際格局新秩序。此乃公理所至,大勢所趨。世界潮流,順之則昌。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靠實在的大舉措。習近平概括了四條: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四個關鍵詞:平等、合作、安全、包容,這是“命運共同體”的四個支點。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有大動作。“三個不動搖”體現了中國的責任與擔當——堅持和平發展,決心不會動搖;堅持共同發展,理念不會動搖;堅持亞太合作發展,政策不會動搖。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設立絲路基金、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目的是支持各國共同發展,而不是要謀求政治勢力范圍。“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中國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參與到合作中來。積極推動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目標,是要推動形成自由開放、方便快捷、充滿活力的亞太發展空間。
上一篇:為可持續發展做出“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