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 倪鵬飛
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這一劃時代的世紀工程,不僅可以使中國社會實現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而且可能使中國文明發生從簡單輪回向螺旋上升的跨越,不僅可以改變世界發展的格局,而且可能加速人類文明的進程。
但是,要通過健康的城鎮化實現這一社會文明的成功躍遷,需要妥善處理涉及城鎮化的若干重要關系。
城鄉協同一體是新型城鎮化的標志性路徑與目標
城與鄉作為兩種不同經濟社會空間形態,具有不同的自然屬性,不同的人口分布和不同的社會功能。與此同時,城與鄉擁有諸多方面的互補性和共生性,承載著同等重要的價值,有可能也需要有機結合和協同一體。
2002年以來,我國的城鄉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水平3.33:1,2014年城鄉居民收入比首次降至3倍以下;與此同時,農村建立了免費義務教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制度,使得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向均衡的方向發展。另外,一些先發區域和城鄉統籌試點區域正在邁向包括城鄉產業、要素市場等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的一體和融合發展。
制度缺失使城鄉失衡變得復雜而劇烈
盡管城鄉關系加劇惡化的趨勢有所緩解,但直到目前,中國的城鄉分割與對立以及城市剝奪農村的傳統城鎮化模式沒有根本改變,城鄉分化的趨勢仍然在持續。就目前全國整體而言,城鄉基礎設施與環境建設落差巨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城鄉居民的收入懸殊,法律規定和賦予的公民基本權利在城鄉之間還存在差別,城鄉產業發展相互絕緣,城鄉生產要素還遠不能自由流動和等價交換。
更為棘手的兩難問題是:試圖通過要素市場化建設與改革,來擴展農民權益的改革,結果可能被利益團體利用來侵害農民的權益。試圖通過差別化的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來因地制宜地促進城鄉一體,結果導致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的碎片化,城鄉及地區的分割。試圖通過大規模地在農村和小城鎮布局公共資源,以促進城鄉均衡配置公共資源,結果因為農村人口分散,導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規模不經濟或相對過剩,從而嚴重損害了經濟的效率。原因何在?
首先,城鄉關系階段性失衡的經濟發展內在規律使然。
其次,開放背景與大國特征使城鄉關系變得復雜。在開放經濟體系下,外生因素的介入可能使得在一定時期內,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同步,非農產業可以脫離農業、城市可以脫離農村獲得發展,進而帶來半城鎮化,工業與農業的絕緣,城市與鄉村的對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區際人口資源要素非均質、區際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以及由此導致的資源要素跨區域流動和聚集,會加劇區際及城鄉分割、失衡與對立。
再次,制度缺陷與缺失加劇了城鄉關系的進一步失衡。產權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農村土地、資源和環境等權屬關系單薄且模糊,限制了資源環境的商品化、資產化、資本化和市場化;市場制度建設滯后,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勞動力或者沒有建立交易市場,或者市場存在扭曲,“綠水青山”無法成為“金山銀山”;政府干預過度,行政體制與財稅制度導致政府過度支配資源要素,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過度配給在城市和行政級別高的城市。
上一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需知行合一